东晋屡次发动北伐,数次北伐为何屡屡会以失败而告终?( 二 )


而孝武帝则为了收回一直被压抑的皇权开始对谢玄在北伐一事上进行诸多阻挠:
收缴北府军 , 免除其北府军统帅职位;
驳回其北伐之疏 , 将其从实权位置上剥夺 。
可以说谢玄的北伐失败也是由于皇权对谢氏门阀长期把持朝政的情况而感到不满 , 而孝武帝为了不让谢玄在北伐之时获得声望再一次威胁其地位 , 故而在北伐形势如此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终止了北伐 , 如同祖逖一样谢玄也成为了门阀和皇权争斗之下的牺牲品 。

东晋屡次发动北伐,数次北伐为何屡屡会以失败而告终?

文章插图
门阀不支持北伐 , 北伐屡次功败垂成
要说东晋时期北伐次数最多的当属桓温 , 其一生主持了将近三次北伐 , 除了第二次北伐其有所建树之外 , 其余两次都已失败而告终 , 尤其是第三次北伐的“枋头之战” , 更是以惨败而告终 。桓温的失败是多方面的:
一个是他虽然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华 , 然而在比起同时期的慕容兄弟还是有所差距;
一个是他屡次北伐所带的人数都不多 , 在实力上根本无法对北方政权形成压制;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 , 最主要的还是当时都世家门阀都不支持桓温北伐的举动 , 为何会这样子呢?因为北伐对他们来说毫无益处 ,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吃亏的都是世家门阀:
屡次北伐都实行“土断法”从世家门阀的老虎嘴里拔牙 , “土断法”是将原属于门阀的荫客编入户籍不再归其所有 , 而这些有了身份的荫客成为了北伐的主要力量 ,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是这些荫客本身就是属于世家的“财产” , 北伐无疑是动了他们的利益 。
无论是侨姓士族还是扬州土著 , 其所有的田产、财富、庄园早已安置在江南一带 , 因而对于那片故土他们早已没有了留恋 , 且当时北伐得到的领土频频易手的现象也让他们不敢把重心向北迁移 。
桓温的北伐一旦有所成就 , 那么其声望也会随着水涨船高 , 而桓氏家族则会成为众多门阀士族之中的庞然大物 , 那么其还是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地位 。
因而基于诸多利益上的考量 , 当时的门阀对桓温北伐的行动都是处于一种反对态度 , 这就导致了桓温每次北伐都是处于一种孤军奋战的境地 , 其所能依靠的仅有其荆州之地 , 以一州之力抗击北方的胡人政权 ,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
东晋一朝 , 门阀士族合力迫使司马氏皇权屈服 , 各大家族在确保自身利益的情况下 , 可以接受其与司马家共天下 , 但会不允许容忍士族独天下的局面 , 桓温北伐的失败就是世家门阀怕桓温北伐取得功勋从而威胁他们的利益 , 故而在北伐一事上北伐一直对桓温持否定态度 。
东晋屡次发动北伐,数次北伐为何屡屡会以失败而告终?

文章插图
北伐动机并非收复故土 , 因而屡次北伐总以失败而告终
东晋时期各路枭雄都相继北伐 , 然而除了祖逖是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之外 , 其余的各路枭雄所北伐的目的都是不尽相同的 , 因而这种局面之下往往会尝到一点甜头之后便退兵 , 从而导致北伐功败垂成:
庾亮北伐 , 其意在回归中枢:
由于庾亮在苏峻一事商处理不当而引发了“苏峻之乱” , 在剿灭叛乱的过程中又接连失利因而其被迫出镇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