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是否一无是处?从各角度来看待司马炎( 二 )


《晋书.食货志》: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 , 各以贵贱占田 , 品第一者占五十顷 , 第二品四十五顷 , 第三品四十顷 , 第四品三十五顷 , 第五品三十顷 , 第六品二十五顷 , 第七品二十顷 , 第八品十五顷 , 第九品十顷……其应有佃客者 , 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 , 第三品十户 , 第四品七户 , 第五品五户 , 第六品三户 , 第七品二户 , 第八品第九品一户 。
从《晋书.食货志》之中可以看到:一、二品官员占田五十顷 , 这个看似不少 , 然而与曹魏时期何宴等权臣一人独占数百顷良田相比 , 这五十顷良田就显得少得多了:就庇荫佃客来说 , 一二品大官庇荫五十户人家并不算少 , 然比起之前司马睦一人庇荫七百余户佃客相比也是好了不少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西晋的占田制是在保障世家最大利益的同时又极大的限制与打击了世家的发展空间 。
而且占田制的应用对于当时的平民百姓来说也是具有诸多便利的:
与之前的屯田制相比 , 占田制之下的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 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占田制之下迫使世家释放了众多的佃客 , 从太康元年到太康三年猛增的人口数量便是有力的论证 。可以说西晋初年出现“太康盛世”的局面是司马炎其不可磨灭的功绩 。
《晋书 。食货志》: 是时天下无事 , 赋税平均 , 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
分封制并非一无是处
如果说西晋灭亡的源点那么无疑是“八王之乱” , 正是由于司马氏宗王的内讧才导致了之后的“五胡乱华” , 而“八王之乱”的源头无疑是“分封制” , 而在汉朝“分封制”的基础上司马炎又做了进一步的改善:
【晋武帝是否一无是处?从各角度来看待司马炎】1.罢置州郡兵;2.与都督制相结合 , 让司马氏宗王担任都督 , 掌控兵权 。使得宗王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
固然分封制可能是导致“八王之乱”的一大诱因之一 , 但这并不是全部因素 , 司马炎并非没有看到汉朝“七国之乱”的局面 , 因而在其执政生涯后期又多次加以完善分封制 , 比如改封皇子称王等举动拉近皇室间的距离以及非宗王不得都督关中等举动 , 担任地方都督的宗王只有军事监督权并没有调动权 , 要调动军队还需要军司的批准 。
因而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笔者认为司马炎大肆分封司马氏诸王的并非是其短视 , 在当时世家豪门在朝堂以及地方逐渐崛起之时分封诸王牵制豪强的确是一个极为明智的举动 , 否则的话司马家的江山可能会重蹈曹魏的覆辙 。

晋武帝是否一无是处?从各角度来看待司马炎

文章插图
由于宗王在地方上有很大的自主权 , 其必然会与地方豪强产生摩擦 , 这种情况之下宗王便会采取提拔寒门对抗世家的做法 , 诸如司马伦提拔孙秀 , 司马越提拔苟晞等等 。在朝堂之中司马炎曾经希望利用汝南王司马亮的宗王集团来牵制杨骏的外戚集团 , 若非司马亮自身之原因导致杨骏坐大 , 这之后或许能少一些变故也未尝可知 。从杨骏干政、贾南风乱战再到五胡乱华等措施来看 , 司马氏诸王在拱卫司马氏的统治之时的确出了很大的力气 。从这可以看出 , 司马炎重新废除郡县制改用分封制并非是短视 , 因而有时候对于晋武帝废除郡县制的举动并不能一味批评 , 其并非不想集权 , 实在是形势所逼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举动 。而且之后的十六国政权再到南朝诸帝都是分封王子拱卫江山 , 从这可以看到晋武帝的施政特点也一直为十六国以及南北朝各路诸侯所效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