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亲征南中平定叛乱,实际效果如何,谯周道出真相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发生在伐蜀之战末期 。相关人物分别为刘禅、谯周和刘谌 。原文如下:

诸葛亮亲征南中平定叛乱,实际效果如何,谯周道出真相

文章插图
却说后主在成都,闻邓艾取了绵竹,诸葛瞻父子已亡,大惊,急召文武商议 。近臣奏曰:“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大震,各逃生命 。”后主惊惶无措 。忽哨马报到,说魏兵将近城下 。多官议曰:“兵微将寡,难以迎敌;不如早弃成都,奔南中七郡 。其地险峻,可以自守,就借蛮兵,再来克复未迟 。”光禄大夫谯周曰:“不可 。南蛮久反之人,平昔无惠;今若投之,必遭大祸 。”多官又奏曰:“蜀、吴既同盟,今事急矣,可以投之 。”
诸葛亮亲征南中平定叛乱,实际效果如何,谯周道出真相

文章插图
周又谏曰:“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 。臣料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 。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再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矣 。不如不投吴而降魏 。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则上能自守宗庙,下可以保安黎民 。愿陛下思之 。”后主未决,退入宫中 。次日,众议纷然 。谯周见事急,复上疏诤之 。后主从谯周之言,正欲出降;忽屏风后转出一人,厉声而骂周曰:“偷生腐儒,岂可妄议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后主视之,乃第五子北地王刘谌也 。
诸葛亮亲征南中平定叛乱,实际效果如何,谯周道出真相

文章插图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邓艾接连夺取江由、绵竹,诸葛瞻父子阵亡 。刘禅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连忙召集文武商议对策 。部分大臣建议放弃成都前往南中地区自守,还有大臣认为应该投靠东吴帝国 。不过,这些建议都遭到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反对 。谯周认为,无论是前往南中还是投靠东吴,都不是上佳之策,唯有投降曹魏自守宗庙、保安黎民的唯一方法 。不过,谯周的这一建议却遭到了刘禅之子刘谌的驳斥,但最终刘禅还是采纳了谯周的建议,派人向邓艾投降,蜀汉帝国也因此灭亡 。
诸葛亮亲征南中平定叛乱,实际效果如何,谯周道出真相

文章插图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扶老携幼”,意为带着老人、领着孩子,形容人们成群结队而行的情况 。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中的“夫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
诸葛亮亲征南中平定叛乱,实际效果如何,谯周道出真相

文章插图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蜀汉君臣对于是战是降的争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三国志谯周传》载:“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 。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这些意见都遭到了谯周的反对 。谯周坚持认为应该投降曹魏,这样才能保证后主刘禅和其他文武的安全 。
诸葛亮亲征南中平定叛乱,实际效果如何,谯周道出真相

文章插图
不过,谯周的建议却遭到了刘禅之子刘谌的强烈反对 。据《三国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载:“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后主不纳,遂送玺缓 。”
诸葛亮亲征南中平定叛乱,实际效果如何,谯周道出真相

文章插图
从以上的两个记载来看,蜀汉内部主战派的意见主要有三个,一是远走南中,二是离开益州投靠东吴,三是就地血战 。这其中的第三条便是刘谌的观点 。这种观点虽然令人热血沸腾,但却是玉石俱焚的做法,被刘禅否决,也是再正常不过 。至于投靠东吴,其结果与亡国无异,这自然也不会得到大多数文武的赞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