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旦学子投毒事件看幼儿的教育

近些天来,复旦大学学子投毒事件吵得沸沸扬扬的,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何高等院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会有如此的行径呢?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在让我们掌握丰富知识的同时,对我们的心理教育是不是同样的予以重视呢?下面我们就来从复旦学子投毒事件看幼儿的教育:
 
4月16日下午3点多,复旦大学的官方微博头像由原来的红色黯淡成黑白,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第一时间以这样的方式痛悼她优秀学子的离去――当天下午3点23分,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终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人世 。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复旦大学官方微博这样写到 。年轻而优秀的医学硕士黄洋,他原本可以继续深造,去感受医学的魅力、责任还有艰辛;他原本可以继续他的梦想,用他的努力去报答年迈的父母;他原本还可以继续他的西部支教路,用他的爱去温暖那些幼小心灵 。然而,年轻的生命却因为另一颗年轻黑暗的心,终止于他最灿烂之时 。
据复旦校方通报,警方已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某有犯罪嫌疑,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过程中 。且不论投毒者杀人动机如何,是“故意”还是“误伤”抑或其他,是对被害人的优秀羡慕嫉妒恨也好,或是心理扭曲导致的极端行为也罢,单是其对寝室内饮水机投毒这一行为,就令人唏嘘不已,究竟是什么样的怨怼,使得投毒者的内心燃烧起如此仇恨的火焰,猛烈到必须以毁灭他人的生命来平复?
有人把这种嫉妒称为“中国式嫉妒”,嫉妒心理不只是中国人才有,但中国式嫉妒则是,看不了周围的人比自己好,比如同学之间,同龄或相同背景同事之间等 。就地画个小圈子,圈外的人怎么好都可以,但圈里的不行,这种画地为牢产生的嫉妒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嫉妒 。它能够扭曲人的心灵,吞噬人的人性,到了极致就能干出这两起伤害案的罪恶 。
而又是谁制造了中国式的嫉妒?是你,是我,是我们中国式的互相攀比的教育理念 。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是爸爸妈妈经常说,“你看邻居家谁谁谁,哪哪比你好 。”以此来鞭策我们?在幼儿园,老师是不是经常说,让我们来比赛,看谁吃饭吃的快?我们上学了,老师是不是经常说,谁谁是我们班最好的?你都没法和人家比?仅就在幼儿园这段,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能立刻见效,也非常容易就能让孩子做出我们期待的事 。长此以往,孩子们关注的是我比谁如何如何,而不是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中国式嫉妒的萌芽 。
幼儿需要“心情教育”
在国外,面对学校忽视道德教育,以致大量年轻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现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加入了推行人格教育的行列,许多学校设置了有导向性的、以“心情教育”为核心的人格、素质教育课程 。专家说,“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心情成长的营养素 。在这方面,父母、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可缺少 。在不少国家,“心情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 。孩子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学习以爱回报父母,从小培养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 。孩子的心情素质在爱的熏陶下逐步发展成熟 。当孩子成人后,以这种人格素质与其他人相处,就会建立起充满和谐与友爱的社会 。人格培养与道德训练,共同构成了“心情教育”的完整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