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自控能力从哪来


宝宝的自控能力从哪来

文章插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缺乏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相当普遍的,如随便发脾气,上课说话,无故招惹别人,说难听话,做事缺乏坚持性等,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已经成为当前儿童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它严重地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影响其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
一、自我控制的定义、内容和发展阶段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自我控制表现为人的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节的作用,使自己的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 。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情绪自控、行为自控和坚持性,这三者是自我控制的三大核心内容 。
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儿童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外部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冲动,他们本身对事物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常常是因为成人的要求,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或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好处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关心的往往是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在其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他人对自己的赞许或否定 。
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阶段:此阶段儿童逐渐由权威人士或同伴压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逐渐向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转化 。如果放任自己的行为就会导致自我批评或内疚感,同时,儿童还会考虑到不好的行为可能会伤及他人,并引起内疚,从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 。但此阶段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还不成熟,外部控制还占有一定比重 。
自我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儿童已经不再需要外界的压力,他们已经形成了内部的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而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出适宜行为 。
二、影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因素
【宝宝的自控能力从哪来】影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从儿童自身来说,其神经系统与言语机能的成熟、儿童的气质类型和认知能力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
第一、儿童神经系统与言语机能的成熟 。
不少研究者的研究证明,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个体自我控制的形成和发展,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成熟是儿童调节和控制自身的生理前提 。如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还很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因而他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冲动性,生气时就发怒、大哭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大脑皮质细胞也不断发展成熟,随着额叶等区域的成熟,儿童大脑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也渐渐趋于平衡,这就为其自我控制的发展奠定了生理基础 。
除神经系统的成熟外,很多研究者将言语调节也作为儿童自我控制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他们认为儿童不能控制冲动是与其还不能用自我言语指令来抑制自己的行为有关 。研究者将儿童用言语来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儿童年幼,其行为主要是由照料者来控制的,他们自己缺乏言语控制的能力,如幼小的婴儿;第二阶段,伴随着儿童言语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他们开始学着自己运用言语对行为进行调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言语还主要是外部言语 。如我们常看到儿童在打针时,为了克服其内心的恐惧,口中念念有词:"不怕,不怕"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言语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