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需正确认识和引导宝宝模仿


家长需正确认识和引导宝宝模仿

文章插图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就好像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
宝宝出生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开始萌芽并发展了,标志着他和周围的人有了一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沟通了宝宝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 。宝宝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是亲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偶像,绝对信任、爱你没商量 。
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当你把宝宝拥在怀里,他同时也紧紧地抱着你,实际上是通过模仿传递他对你的爱,就像你爱他一样 。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你和宝宝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
一、模仿的形式
1岁以内,孩子对语言有着极强的兴趣 。他会听你说话,模仿你的语言 。所以,你要面对宝宝说话,让他看到你的口型,这样,他不仅能尽早学会说话,甚至连你说话的语气、语速、语调都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 。
到了2岁,孩子更多的是模仿生活中的事情,比如洗脸、梳头、推车等,有时甚至有些创造性的模仿,喜欢玩过家家类的游戏 。但是,模仿毕竟有好有坏,家长要懂得控制和规避风险 。
一定要把药品、清洁用品,以及剪刀等危险品放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
3岁之内,有些动作绝对不能让他模仿 。比如开火做饭、开微波炉、用打火机、插电源等 。
二、模仿的意义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孩子看到某一行为自己无法确定而不能完成时,儿童就不会模仿,而会苦恼和焦虑 。或是儿童根本没有发现,也不能模仿,两岁左右最明显 。比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带着巨大的喜悦 。父母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重复这样毫无意义的举动,就会制止儿童 。而这个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儿童敏感期的正常发展,从而妨碍儿童智能和认知的发展 。
智能发展的阻碍必然会伴随相应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这都是成人后大脑平庸的一个早期的现象 。
模仿有利于宝宝理解他人的情感
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 。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 。它不仅仅在做动作如用手抓玩具摇鼓时活跃,而且在观察别人如何拿起摇鼓时也变得活跃 。大脑会模仿该动作,同时我们会设想他人大脑中的意图:他想拿起摇鼓晃动发出声响 。镜像神经元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体谅他人 。
再简单一点说,通过对周围人表情的模仿,宝宝学会了善解人意 。
三、如何引导不同年龄的宝宝模仿
孩子从一岁开始,就会主动地去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语言 。父母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要注意自己地言行习惯,尽可以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不过也不必尽求完美,因为孩子不只是模仿你而已 。
孩子会走路以后,就会经常在户外走动,所看所闻也会丰富起来 。对于好奇的人事,特别是喜欢的人,孩子都会主动去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对于“喜欢”最原始的表达 。这时,父母就不能用严厉的语言来命令孩子不要去模仿了,而是应该用商量和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模仿好的方面 。
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让孩子学学和模仿汽车和特种车辆的喇叭和报警声,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它们的跑、走、飞和游的,如果孩子模仿不上来,家长可以给予正确引导 。根据孩子的好奇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由孩子的好动、爱模仿来培养孩子的动作协调,以及灵敏的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