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找房敲钟:越亏损,越扩张,纽交所成其止血贴( 二 )


上市为求筹资补血 , 更为解决对赌条约
如此大规模的烧钱 , 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来支撑 , 贝壳本身营收并不足以支撑每年数十亿的亏损 , 那么便只能对外筹资 。
在贝壳未脱离链家前 , 其进行了A轮至C轮的战略融资 , 在脱离链家独立出“贝壳找房”后 , 又进行了D轮、D+轮融资 , 数轮融资后 , 贝壳找房共计融资总额约380亿元 。
外围的轮番输血并没有让亏损缩窄 , 而是愈演愈烈 。在本次贝壳上市的招股书中显示 , 贝壳找房发行价将定于17美元到19美元之间 , 预计募集资金总额约18.41亿美元到21.19亿美元 , 这也意味着上市后贝壳将再获一笔庞大的资金 。
可推动贝壳匆忙上市的或者不仅仅是“输血”的需求 , 还有曾经盛传的对赌协议 。
在2016年链家完成B轮融资时 , 市场曾传出消息称 , 链家董事长左晖同投资方签订过对赌协议 , 协议中承诺链家必须在5年内完成IPO , 否则投资人有权在该情形发生后的任何时间要求回购 。回购价格为投资人的融资金额+每年8%的利息 。
在本次上市招股书中贝壳也证实了对赌协议的存在 , 但IPO时间从此前约定的2021年更新为2023年12月28日 。虽然期限延长了 , 但对赌条约中要求IPO的条件并未发生变化 , 贝壳上市仍然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
所以外界推测对赌条约的限制 , 让贝壳更急于冲刺IPO 。
同行高举反“壳”大旗
“打开求职软件 , 十个乐有家 , 九个链家 , 五个贝壳 , 三个德佑 。”在网上一直流传着的一句话 , 反映了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现状——高底薪 , 高提成 , 免经验 , 看似能轻松赚高薪 , 但实际上房地产中介并不是个轻松的行当 。
左晖从十年前就意识到这一点 , 于是从链家衍生出了贝壳 。现如今 , 他也说自己做的并不是中介公司 , 而是互联网公司 。
“一年了 , 毛都没改变!”在2016年年底 , 时任链家研究院院长的杨现领博士曾感概 。他认为 , 资本进入并没有让房地产交易行业得到改变 , 不论是成本结构亦或是效率 。
在杨现领博士上述言论的又4年之后 , 房地产交易行业终于有了变化 , 只不过是入驻者数量多了 , 生意更难做了 , 名声更差了 , 如今的贝壳更是站在风口浪尖 。
一面是舆论压力 , 一面是入局者不断增加 。阿里与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踏足其中 , 贝壳虽有腾讯作为股东进行支持 , 但市场地位仍受威胁 。
尤其是 , 近年来关于贝壳垄断的争议从未停息 。自2017年11月有媒体报道称有消费者起诉链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之后 , 区域性“反壳”数度出现 。
2019年时 , 58集团联合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等 , 成立“反壳联盟” 。同年9月 , 金华百家房地产中介机构代表签署《反壳联盟条约》 , 530家门店喊出:反对垄断 , 抵制不良竞争 。
贝壳的上市或许能使其成功回血 , 并在这个关键节点与其他企业拉开一段差距 , 可单凭资本的力量 , 贝壳还能狂奔多久?
行业从争地盘转变为争流量 , 而贝壳目前一家独大的地位是否真得稳如泰山?毕竟 , 其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入局的巨头 , 还有因其负面消息缠身而退却的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