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部电影,带你搞懂11个心理治疗学派!


14部电影,带你搞懂11个心理治疗学派!

文章插图

1、古典精神分析「性与攻击,是生命的两大驱力 。」
现在的科学心理学家大多不太喜欢弗罗伊德(Sigmund Freud),因为他总是把所有事情都跟「性」挂勾在一起,而且他的潜意识理论几乎可以解释所有东西,包括正的反的,甚至可以对相反的行为做出同一的解释 。例如:
* 你那天之所以「迟到」,是因为你不想要变成第一个到,却又要等大家的人,晚到,其实是一种童年被母亲丢下的恐惧 。
* 你那天之所以「早到」,是因为你想抗拒心中对母亲的怀念,所以藉由提早半小时到,你终于可以不去想起当年母亲是如何把你丢下 。
《玛丽公主》
14部电影,带你搞懂11个心理治疗学派!

文章插图

《玛丽公主》 :这是一部会让你对弗罗伊德改观的电影!
「孩子们对我来说,一半是我自己,一半是枷锁 。」──玛丽公主《玛丽公主》
「有一个角色我们永远也扮演不好,那就是为人父母 。」──弗罗伊德《玛丽公主》
如果你仔细看完《玛丽公主》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弗罗伊德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固执」 。这部片主要描述弗罗伊德与个案玛丽公主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很多画面流露出弗罗伊德的真感情,更多的对话会让你倒吸一口气 。
分享我自己倒吸一口气的经历,一个按摩师曾经跟我说「如果你仔细看那些所谓的『不良少年』,他们多半也都会有混乱的恋爱、性爱关系 。我把它称为『早秋症候群』,不过这是我的观察啦!」我一开始以为他是随便讲的,但后来我回去翻个案记录,发现那些俗称偏差行为的孩子,其实大多也伴随着复杂的情感关系、性平案件,而类似的观点也可以在近期的青少年研究中看见──而一转身我才发现,其实弗罗伊德早就有开示了:「性与攻击,是人的两大驱力 。」
有一天你会了解到,那些我们生命中的爱恨情仇,不过是早期与父母经验的再现,你对父母的爱与恨,也会转移到自己的伴侣与治疗师身上(当代的依恋理论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谈这个议题) 。想知道为什么吗?请继续往下读客体关系与克莱恩学派 。
2、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当代克莱恩学派「那个占据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夹杂着你最多的爱 。」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吊诡的事情:既然弗罗伊德说我们是「驱乐避苦」的,为什么我们会伤害自己?从克莱恩(Melanie Klein)的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的角度来看,不论你的人生经验多复杂,生命中第一段人际关系一定是母亲 。
小时候我们对妈妈形成了两种印象「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这两个妈妈也会住进我们的心里,所以你内在也有一个「好的」与「坏的」自己 。当你乖乖不哭、考试都考一百分的时候,妈妈鼓励你,这时候就是「好妈妈─好我」的连结;当你大哭大闹、破坏东西、抢兄弟姊妹玩具、表现不好的时候、妈妈责骂你,这就是「坏妈妈─坏我」的连结 。
如果你小时候总是充满各种「坏妈妈─坏我」的经验,你也很容易「处罚自己」 。藉由伤害自己去消除一些不可以被那个「内在妈妈」接受的部份,藉由让自己流血,切割掉不好的部份、不让它感染到你身上其他好的部份 。甚至,你对母亲会有一些隐藏的怨恨,心想:如果妈妈是「好」的,她为什么没有把这些「好」传给我?如果妈妈是「不好」的,又为什么要把这个「不好」传给我?
「有的人虽然离开了父母,却一直渴求一个能替代父母的人 。」──冈田尊司《母亲这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