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创编与儿童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儿童电视节目的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 。制作儿童节目的目的已经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娱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湖北卫视《快乐森林》栏目制作了大量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优秀的儿童节目,其中《课本剧》的策划与制作不仅给编导提供了一次创新实践的机会,更是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舞台 。
课本剧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它融多种艺术表演手段于一体 。同学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充分感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
那么,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如何更好地运用电视手段,将小学生课文搬上荧屏,让同学们更深地体会到文学作品和电视艺术结合的魅力呢?通过一年的制作,我们有以下几点看法 。
选题上的创新
我们拍摄的课本剧大多是以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一至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为蓝本 。这么多课文,拍什么?如何拍?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只有选题好,才能够给同学们提供更大的创新空间 。课本剧的选题必须具备以下特性:
1.课文的主题必须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 。课本剧的主题要鲜明,必须具有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典型性,要对同学们具有积极的普遍的教育意义 。例如《小狐狸卖空气》,通过一只小狐狸来到城市得了空气污染症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揠苗助长》、《西门豹》虽然是老故事,但是古为今用,教育孩子们破除迷信,热爱科学,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
2.课文故事必须具有叙事性 。剧本中必须有故事结构、故事冲突、故事表演程式 。有情、有景,人物形象生动,才能够为课本剧的改编和创新打下厚实的基础 。形象生动逼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将会强烈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故事情节单一,缺乏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同学们在创编、表演以及道具设计等方面去创新 。
3.所选择的课文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具有舞台性 。课本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需要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把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甚至自然等学科有关的所有表现手段运用到舞台表演中去 。它有戏剧和舞台艺术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 。
剧本是戏剧的基础 。有了剧本并不代表有了戏剧 。作为表演艺术,戏剧必须以舞台演出做最后的完成 。剧本中人物的矛盾冲突,要通过个性化的台词和人物动作来表现 。
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舞台做载体来实现 。
舞台艺术具有立体性,它可以将剧本中人物的矛盾冲突、人物动作、布景、灯光、拟音以及化妆、服装、道具等等一切呈现在观众面前,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
所以是否具有舞台性至关重要 。有的选题虽有故事情节,同学们却无法艺术地将故事情节表现出来,因而不适合舞台表演 。作为编导就必须积极地帮助老师和同学们选题 。这就要求编导具有独具慧眼的发现能力 。
内容上的创新
1.在指导学生“自编”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
内容上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编剧上下工夫 。题材选好了,如果仅仅按照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下来,同学们会觉得毫无生气,十分没趣 。课

12 3
父母应培养孩子的无意想象
培养儿童逆向思维



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
把教材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则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