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中概股二次上市迷雾:B站拼多多年内都不能回家

今年以来,“二次上市”俨然已成为了资本市场中一个高频关键词,关于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传闻泛滥成灾,几乎涉及所有有一定市场认知度的中概股企业 。
在网易与京东六月份前后脚奔赴港交所挂牌之后,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浪潮持续汹涌,近期又有靴子落定 。8月28日,百胜中国公告称,已提交在香港二次上市的申请 。此外,外界对百度、B站、爱奇艺等明星中概股的二次上市进程多有猜测,但始终未有确切消息传出 。
出于信息保密等原因,大多数企业对二次上市的市场传闻,通常只会以“不予置评”四字回应,如网易与京东,在正式公开招股书之前始终不曾向外界确认赴港上市的消息 。这让本就驳杂的市场传闻更加真假难辨 。
到底哪些企业会二次上市?什么时间二次上市?这成为了当下市场最为关注,但又难以找到确切答案的问题 。
需要指出的是,是否回港二次上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主观意愿,但是,企业是否有资格二次上市是一个可以被量化求解的客观问题 。
因此,从港交所关于二次上市的规则出发,结合中概股目前的市值、业绩,可以锁定有资格二次上市的企业范围——也可以发现,一些沸沸扬扬的传闻中,该企业现阶段可能并不具备回港二次上市条件 。
01
规则细读:已上市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市值、营收达到一定规模
“远走的人总有一天要回家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这样解释阿里巴巴二次上市的决定 。
但剥开“游子回家”的温情故事之后,港交所诚邀中概股“回家”的态度,本质上仍是基于利益的考量 。
港交所想要借助中概股的回归,扩大市场资金量、优化结构并提升活跃度 。从实际效果看,阿里巴巴、网易、京东三大巨头回归之后,港交所在今年八月交出了有史以来成绩最为亮眼的半年报,日均成交额、股东应占利润等主要指标皆创下半年新高 。港交所取得的突破性成绩一方面是得益于时代背景下二级市场的活跃,另一方面,三家巨头企业的二次上市功不可没 。
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港交所自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它需要的是体量相对庞大、且受投资者欢迎的优质中概股 。因此,从企业类型、市值、营收三个维度,港交所对二次上市的企业设置了一定门槛:
合资格发行人必须是符合“创新产业”范畴的公司;
合资格发行人必须已在合资格交易所上市并且于至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期间保持良好合规记录;
上市时的市值至少400亿港元,或上市时的市值至少100亿港元,及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的收益至少10亿港元 。
这三条规则中,关于“创新产业”的限制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在港交所发行的研究报告《香港的新股上市支付改革与突破》中写道,“何谓‘创新’则视乎申请人所属行业及市场的状况,且会随着科技、市场及行业发展而有变 。”
基于现阶段的市场认知,可以认为,“创新产业”的范畴主要集中在新消费、科技互联网、生物医药领域 。实际操作上,这一限定范围存在弹性空间,如对最新递交二次上市申请的餐饮运营企业百胜中国,如无意外,港交所也会大开方便之门 。
此外,港交所提出的另外几条规则是定量的确切标准,这是决定中概股是否有赴港上市资格的最主要限定条件 。
第二条规则中存在两个关键词,一是“合资格交易所”,二是“两个完整会计年度” 。
合资格交易所指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或伦敦证券交易所主市场,中概股几乎都符合此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