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生物学基础断想( 二 )


当我们认真考虑精神分析理论是否有生物学基础这一严肃命题时,我们可能首先会做以下联想: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与动物比较,人类额叶最为发达,显然额叶的形成最晚;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看,道德的形成最晚;从个体发展角度看,大脑各结构中,胎儿期额叶的发生和发育相对较迟,出生后道德观的形成相对较迟 。由此似乎提示超我与额叶有某种联系 。但欲回答精神分析理论究竟有没有生物学基础的问题,必须要看这些理论是否能得到现代科学研究的支持 。
2、临床表现与梦最为接近的疾病——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为重要的一种精神病性疾病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含意是:“在意识清晰的背景下,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之间及与环境之间的分裂” 。其临床表现可大致归为以下三组症状:
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散漫(或思维破裂、语词杂拌)、语词新作、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易人综合征、情感倒错、本能意向亢进(性、食)等;
阴性症状:如淡摸、退缩、意志减退等;
认知功能障碍:抽象思维障碍、注意障碍等;
如果用精神分析的眼光来审视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可以找到以下对应关系:
阳性症状:妄想——“投射”(如被害妄想、嫉妒妄想)或“无所不能”(如夸大妄想);思维散漫(或思维破裂、语词杂拌)——梦中的“初级思维”;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象征”;语词新作——“凝缩”;易人综合征——“置换”或“移情”;本能意向亢进(性、食)——“本能愿望的满足”;情感倒错——“反向形成”;幻觉一“投射的表象”等;
阴性症状:淡漠、退缩、意志减退——“退行”;
认知功能障碍:抽象思维障碍——“初级思维” 。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尤其是在某些精神因素的刺激下急性发病的类型的临床表现,与梦境极为相似;许多病人在病愈“清醒”后常诉:“就像做了一场梦 。”运用精神分析的知识和根据以上的对应关系,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是一种类似“超我功能丧失或削弱,本我功能亢进”的现象 。
更为重要的是,诸多研究已经证实,精神分裂症病人前额叶的灰质体积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多个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威斯康辛卡片分类试验(WCST)测试成绩低于对照组 。而场WCST被认为是相对专门反映“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功能的测验 。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不仅与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还与“前额叶功能下降”有关 。前额叶对皮层下结构有抑制作用,当前额叶功能不足时,额叶对皮层下的抑制作用减弱,皮层下多巴胺功能便相对亢进,从而出现阳性症状;而前额叶功能不足本身,导致出现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 。目前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前额叶功能下降的假设已被广为接受,精神分裂症甚至已被视为额叶功能下降的研究模型 。
前额叶功能下降会导致类似做梦样的临床表现,做梦时是否也存在前额叶功能的下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能否推测超我的定位就在前额叶?
3、梦的现代神经心理研究结果
1953年Aserinsky and Kleitman发现了REM睡眠,由此揭开了对梦的现代神经生理研究 。已知一夜睡眠约可分为3-5个周期,各周期之间有一次短暂的觉醒或睡眠变浅,每个周期的睡眠由非快眼动相睡眠(NREM)和快眼动相睡眠(REM)组成,前者由浅入深又可分为Sl-S4四期 。
早期研究(195年)表明REM睡眠与梦有关,理由是在REM睡眠中被唤醒的人,95%的人诉在做梦,而在NREM睡眠中被唤醒的人仅5-10%诉做梦 。随着研究的加深,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睡眠是一个持续做梦的过程 。但不同的阶段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而言,随着睡眠的加深梦的情感色彩越来越重,梦的内容也越来越离奇 。这里的“一般而言”是指有的研究(Hobson,1988)表明,5-10%的人报告NREM期做的梦与REM期做的梦没有什么区别 。换言之,是REM期的梦与精神分裂症相似 。由于NREM期的梦容易被忘记,我们似乎可以推测当初弗洛伊德所研究的梦,多为REM期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