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生物学基础断想


精神分析理论生物学基础断想

文章插图
【摘要】精神分析理论是否有能得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是已有100年历史的精神分析学说面临的最大挑战 。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做梦时超我功能下降,本我愿望得到满足 。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也可看作是超我功能下降,本我功能亢进,与梦十分相似 。
现代研究已经表明精神分裂症前额叶功能下降,皮层下功能亢进 。研究也表明梦与记忆的加工有关,情绪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
快眼动相睡眠(REM)的梦最为离奇且具有情感色彩,而此时前额叶功能相对静止,杏仁核等皮层及皮层下结构功能相对活跃且与前额叶相对缺少联系 。
作者认为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支持精神分析理论,并提出以下主要设想:
  1. 超我的神经解剖学定位在前额叶;本我的神经解剖学定位于前额叶以外的其他皮层结构以及皮层下结构;
  2. “梦——尤其是REM睡眠时的梦,是潜意识中的愿望的满足”;REM睡眠时超我使全身的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其功能为既可使本我的愿望在梦中得到某种满足,又使自我无法将本我的愿望付诸行动;
  3. 移情的发生以及移情的非理性的特征与记忆的加工过程以及情绪参与记忆的加工有关 。
1、弗洛伊德的几个基本理论
早在100多年前,弗洛伊德就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我们心理生活的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与功能的“拓扑模式”,意识只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冰山一角,而潜意识是原始愿望和冲动的存储仓库,这些原始愿望和冲动存放于底部,并受一个称为前意识的区域或功能的调整,前意识选择并处理有用且可被意识所接受的原始愿望和冲动 。
潜意识过程不能被人直接知晓,而只能通过它们的作用被推论出来 。
弗洛伊德后来又发展了一种更复杂和灵活的结构模式,即心理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
当然,这里指的并不是具体的实体或局部定位,而只是将重要的心理功能概念化的方法 。本我包含原始的、以躯体为基础的愿望和冲动,趋向于完全的满足;超我代表道德要求和限制;自我是心理与适应有关的执行部分;当内在的冲突发生时,自我便调动多种防御机制,以在本我、超我和外在现实的要求之间进行调节 。
《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创立的标志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有意义的 。梦是潜意识中的愿望的满足 。人们在睡眠时,自我的功能削弱,此时在觉醒时被压抑于潜意识中的愿望、冲突很容易以梦的形式进入意识 。但这些愿望和冲突不可能以本来的面目进入意识领域(因为此时超我的功能并未完全消失),而是经过象征、凝缩、置换、修饰等手段,以乔装打扮后的面目出现 。
正因为如此,梦有显意和隐意之分,梦通过“梦的工作”,将梦的隐意通过梦的显意表现出来,使梦变得杂乱无章,出现幻觉、错觉、妄想性的信念、令人无法理解但却坚信不疑 。由于睡眠时自我的功能较弱,潜意识的内容稍加改装即可通过服务于超我的检查机制,换言之,这种乔装打扮很容易被识破,因此,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对梦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潜意识的了解 。
尽管精神分析的上述基本理论仍为人们所推崇,但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科技水平的条件下无法得到“生物学”手段的证实,即便是在其晚年时期(1930年代)出版的《精神分析纲要》一书中,弗洛伊德也还指出:“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两部分:一是精神活动的器官是大脑,一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 。而在这两者之间是何关系我们却一无所知 。”由于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支持,精神分析的学说因而受到质疑和责难,有人甚至提出是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阻碍了对梦的科学研究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21世纪,在“循证医学”的口号越来越时髦的今天,精神分析理论能否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已经关乎到精神分析的生死存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