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生物学基础断想( 四 )


层、听觉皮层、感觉皮层、运动皮层等),会激活在神经网络中已经存在的与目前信息类似的被分解和被编码的信息及相应的情感体验,这些在神经网络中互相交流、彼此建立联系的被充分分解并被编码的信息,会重新组合,形成杂乱无章的梦境 。
以上过程已经基本得到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的证实,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既往的或与日间活动有关的本我愿望的信息也会被充分分解和编码,并在记忆的加工过程中,通过这种“改头换面”的方式进入梦境,使这些愿望“顺便”得到满足 。
还可以做以下的设想:随着睡眠的加深,超我的功能也逐渐减弱,在REM睡眠时超我几乎处于完全休息状态,也恰在此时有满足本我愿望的机会 。由于本我愿望的满足会产生危险性,超我便动用另一功能,即在REM睡眠时,命令全身的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而只允许与个体生命、生存等有关的原始生理功能处于活动状态 。
这样既可使本我的愿望在梦中得到某种满足(其生理标志为阴茎的勃起或阴道的湿润),又因为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被超我关闭,使自我无法将本我的愿望付诸行动(其生理标志为全身肌肉松弛) 。
虽然睡眠是一个持续做梦的过程,但在REM睡眠时梦的情感色彩最重,且梦的内容也最为离奇,结合只有在REM睡眠时超我几乎处于完全休息状态,我们是否可以对弗洛伊德关于“梦是潜意识中的愿望的满足”的观点略作修改,“梦——尤其是REM睡眠时的梦,是潜意识中的愿望的满足”?假如我们能得到现代科学研究的支持,我们或许还可以更进一步:“REM睡眠时的梦是潜意识中的愿望的满足” 。
4.3移情的生理机制
移情的发生有三个要素:1.对既往某人的记忆;2.对目前某人的识记;3.对既往某人的情感体验于目前某人身上非理性的再现 。根据目前的学习、记忆理论,我们不难理解移情发生的生物学机制 。我们对目前某人的识别,往往是从某些具体的言谈举止中开始的,在对某人的这些具体的信息(如某种独特的长相、语调、手势、衣着打扮等)进行分解、编码和储存时,便会激活相应的神经网络中已经储存的与目前某人的某个具体信息类似的既往某人的信息,由于记忆同时有情绪编码的参与,对既往某人的全部体验便会借助情绪记忆的作用,转移到目前的某人身上 。由于这种情感的转移是在记忆的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因此是不为我们自己所知的,即属于潜意识性的;也由于这一情感转移过程可以由对某人的个别特征的识别而完成,因此它往往是非理性的 。
5、结语
以上是我个人对精神分析理论的生物学基础的一些断想,它既基于我的临床观察,也基于我对现代神经科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的粗浅理解 。显然,不论是临床观察,还是对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都免不了存在主观性、选择性和片面性的影响,甚至完全是“妄想” 。但不管怎样,就我的观察和理解而言,至少有部分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支持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
衷心希望我的这些“断想”能够抛砖引玉,使从事精神分析工作的治疗师对神经科学的发展予以必要的关注,或是从这些断想中衍生出更有意义的断想 。并希望精神分析学说能想哥德巴赫猜想那样,在不远的将来得到最后的证实 。
一种学说10年后仍然具有生命力,这本身就说明它可能就是真理 。一种学说100年后仍然得不到现代科学的证实,它作为真理的地位就会发生动摇 。
诚征优秀稿件:投稿指南

相关推荐: 如何管理你的「愤怒」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