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一个经典故事都由三段组成?( 二 )


第一次因果关系:为了保护师傅,所以看见妖怪不容分说就打 。这是一打 。
第二次因果关系:虽然遭到师傅的错怪,但仍然以保护师傅为第一目标,第二次打死了妖精的替身 。这是二打 。
第三次因果关系:虽然被师傅赶走,但仍然念及师徒情深,最后成功地打死了白骨精 。这是三打 。
通过三次因果关系的设置,故事才会引人入胜,每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和编剧都应该深谙此道吧 。
02重复带来的安全感前面我们从大脑的记忆容量和如何认识新事物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是“三”,下面我们继续看一下三段故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重复 。
为什么“重复”这么重要呢?法国著名的绘本画家埃尔兹别塔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个出生在二战前的女画家,回忆她一生最甜蜜的记忆,竟是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每个黄昏听祖母为她反复说故事的那段时光 。
她说:“听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就是那些重复的部分 。正因为不断地反复叙述,使得故事本身产生了一种力量和真实感 。”
重复,是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的,它与幼儿的心理发展历程紧密相关 。按照心理学祖师爷弗洛伊德的说法,婴儿从母体的保护中降生,面对外部世界都会有一种无能和恐惧的感觉,这就是出生创伤,这样的创伤来源于对环境无法预期和控制 。
而重复的东西让人可以预期,从而获得安全感 。在那些固定的句型和相似的情节中,孩子一遍一遍地检验着自己的记忆和期望,逐渐拥有了一些控制感 。
同时,一些关键词的替代又能够带来新鲜感,这就是三段式故事背后的心理机制 。它跨越了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人们的心理原型 。
看完以下两个身边的例子你就更加理解了这个心理机制 。
就说我周末给朋友的孩子讲《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为了讲得更加绘声绘色,我用上了各种夸张的表情,甚至还添枝加叶 。
“小花猪还是向前走去,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堆砖头 。”当我讲到:“小花猪高兴地说,‘我就用这砖盖间漂亮的房子吧……’”,小朋友立刻反驳到:“不对,是砖房,不是漂亮的房子 。”
你看,只要错了几个字小朋友也能察觉到 。如果你已经是孩子的家长了,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吧 。所以在给小孩子讲故事时,不要自作聪明哦,比起你的添枝加叶,孩子更爱一字不差的重复 。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1岁左右的小孩子特别喜欢把拿在手里的东西丢出去,等你捡回来给他后,他再丢出去,如此反复很多次,乐此不疲 。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景,一定要耐心陪他玩上十几个来回,这都是小孩子通过重复动作来检验预期、确立安全感的表现 。
岂止是孩子,我们大人就不需要重复带来的安全感吗?当然需要 。中国四大名著里的“三段式” 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
《红楼梦》-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水浒传》-三打祝家庄、宋江三败高俅;
《西游记》-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等等 。
还有那些传唱至今的老歌,大都有个重复的副歌部分,“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痛苦挣扎,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03安全感与新鲜感的往复好了,总结一下,每一个经典故事都由三段组成的原因是:
第一:三段式故事符合了大脑记忆的规律,我们最容易记住三个项目;
第二:三段式故事符合大脑认识新事物的规律,每一段故事都是一个因果关系,三段故事构成了三个因果关系,也就是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