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一个经典故事都由三段组成?


为什么每一个经典故事都由三段组成?

文章插图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偶尔当了一次故事大王,就是负责给小朋友讲故事 。
突然发现好多童话故事都是那种三段式的模式:母后毒害了白雪公主三次,从细带、梳子到苹果;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亮火柴,分别看见烤鹅、圣诞树和外婆;灰姑娘三次从舞会上逃开-“三”简直就是故事的密码 。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每一个经典故事都喜欢讲三段呢?
01数字三的秘密第一,“三”最好记忆 。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项目 。也就是说,人们最多记住的项目是9个,最少是5个 。
但是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米勒高估了短时记忆的容量,因为实验中的被试者能够利用其他信息源来完成任务,例如回声记忆 。当剥离其他信息源的干扰之后,研究者估计其真实容量只有52个 。也就是说人们最容易记住3个项目 。有一个成语帮你秒记这个观点:“三番五次” 。
为什么“三”最容易记住,还有一个解释:三这个数字符合了人类身体的节律性活动规律,比如一日三餐 。这和经由几十万年演化而来的基因的记忆吻合 。
第二,三段故事就是三次因果关系的递进 。
台湾著名小说家、编剧许荣哲在《小说课》里提到一个好故事必须包括以下七个问题:
1、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2、他的阻碍是什么?
3、他如何努力?
4、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5、发生了什么意外?
6、情节如何转折?
7、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现在我们把这七个问题进行简化得到好故事的公式:

目标=“因为”;
阻碍=“但是”;
努力+结果=“所以”;
意外+转折=“但是”;
结局=“所以” 。

好故事的公式就是:“因为–但是—所以—但是—所以”
发现了吗?好故事的公式其实是一条因果逻辑线,因为人在认识新事物时,大脑本能喜欢寻找因果关系,知道因果关系才能预测未来 。
这里有两次“因为–但是—所以”的因果关系,加之开头由“背景”到“目标”的设置就构成了三次因果关系,三次因果关系也就是三段故事 。
为什么是三次因果关系呢?因为一次因果关系不足以让读者觉得有趣,通过两次转折形成三次因果关系,层层递进才使整个故事一步一步抵达宗旨 。这就是一波三折 。
每一个好故事都有三次因果关系,下面我们挑一个耳熟能详的三段式故事来验证一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1、目标: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遇见了白骨精假扮的年轻村姑,孙悟空用火眼金睛看出村姑是妖精,为了保护师傅,他拿出金箍棒当头一棒,打死了妖精的替身 。
2、阻碍:唐僧不知村姑是白骨精所变,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 。
3、努力:妖精第二次假扮成老妇人又来到唐僧身边,孙悟空二话不说,又是当头一棒,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具假尸首在路上 。
4、结果:唐僧见此非常气愤,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并一气之下赶走了孙悟空 。
5、意外:白骨精仍然不甘心,第三次假扮成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儿 。这一次由于没有孙悟空的保护,唐僧被白骨精抓到了山洞里,这时唐僧才意识到他一直错怪了悟空 。
6、转折:而孙悟空听说师傅被抓,最终顾及师徒情谊,迅速赶回来与白骨精对抗 。
7、结局:孙悟空打死白骨精,救出了师傅,师徒二人重归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