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宝宝的小耳朵


保护宝宝的小耳朵

文章插图
【保护宝宝的小耳朵】保护婴幼儿锐敏的听觉器官
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听觉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为婴幼儿正是通过听觉来感知和辨认周围环境的声音,掌握、学会人类语言的 。因此,请妈妈保护好婴幼儿的听觉器官 。
1、 防噪声(音)损伤
一切声音中,音乐是最美妙的 。科学研究发现,音乐由于速度、节拍、旋律的变化,能起到调节人体节律的作用,对婴幼儿的智力、听觉发育有益 。但过强的声音则有害,如果音乐的节奏超过了正常的心律(70~80次/分),便会使人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如果低于正常心律,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悬而不安的心理状态 。要避免过强或过长时间的噪音、噪声、否则将会引起听力疲劳,从而使幼儿对语言的差别感受性降低,阻碍良好的音乐听觉的发展 。
如果持续不断地受到噪音、噪声的刺激,还会使婴幼儿的耳蜗发生营养不良和缺氧,以致造成柯替氏器功能减弱或丧失而发生听力损伤 。
若婴幼儿长期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生活,则容易引起鼓膜肌肉系统长期收缩,鼓膜连续震动,时间长了,强音响即可使鼓膜及内耳听觉器官酿成器质性病理改变,甚至因鼓膜震动过剧而导致噪音性或噪声性耳聋 。
2 、预防传染病源性耳聋
这种耳聋系指患各种急、慢性传染病而产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发病率高而严重损害内耳耳蜗功能的传染病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猩红热、风疹、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斑疹伤寒等 。其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耳聋的重要原因 。据北京市某医院统计,约占传染中毒性耳聋的24.9% 。上述传染病源性耳聋,多发生于儿童时期,可影响其学语而成聋哑,应尽早确诊,及时治疗 。
3 、预防药物中毒性耳聋
耳毒性药物中,以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这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听神经的损害最为严重,这类药物最易造成管听觉的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甚至导致耳聋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耳中毒与年龄关系密切,年龄愈小愈易中毒 。
0~4岁是中毒性耳聋的易感期 。
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对全市聋哑学校1168例聋哑学生听觉障碍回顾性调查,结果有948例患者是由于幼年时发热、肺炎、感染等使用药物不当所造成 。其中链霉素耳聋602例,占药物致聋的61.57%;卡那霉素160例,占16.9%;庆大霉素113例,占11.93%;新霉素58例,占6.52% 。河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流行病学教研室对郑州、开封、洛阳三所聋哑学校学生进行了聋哑病因调查,在被调查的432例聋哑病人中,后天性聋322例,74.5%,其中由药物致聋的有288例,占94.44% 。
从年龄上看,在3岁以前致聋的占95.48% 。
抗生素耳中毒重在预防,严格掌握各种抗生素的适应证,防止滥用 。
4 、预防中耳炎和鼓膜外伤
①由于婴幼儿咽鼓管(鼻咽侧壁与中耳相通的管道)较成人粗短,且近于水平,感冒、回奶时易使病菌、乳汗经该管进入中耳,引起渗出性中耳炎或急性中耳炎,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常演变为中耳粘连、鼓膜穿孔等 。②家长要注意幼儿玩耍时的安全,避免头部摔伤引起内耳损伤 。不可用火柴棒、发卡、挖耳勺给孩子掏挖耳道中的耳垢,以免无意中将其鼓膜刺伤 。
另有个别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方法简单粗暴,用手掌击打孩子头部、耳部,也会因一时失手而造成外伤性耳聋 。
5、 防先天性耳聋
胎龄不足37周的早产儿;有难产史,包括引产、产钳等;分娩时产程过长、胎心异常或有羊水窒息等缺氧情况,都可能引起先天性耳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