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四季养生要点( 四 )


因而皮肤的变化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药物、按摩、化妆、面膜等美容护肤保健方法,不仅适用于秋季,其他季节也可采用,只是在秋季更应重视罢了 。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气候变化较大,若不谨慎起居,则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发作 。尤其是老年人,体温中枢的调节功能减弱,对外界寒热的刺激反应较迟钝,若不及时增减衣服就很容易患病 。如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适应不了气候的变化,加上花粉、尘埃、煤气、冷空气等过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发作 。慢性咽炎的患者,由于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容易诱发咽炎的发作 。
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复发 。
七、要性事有节 在性生活方面,中医认为在秋冬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 。这点对中老年人特别重要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阴气将由旺盛而趋向逐步减弱 。故中老年人精力渐衰,是自然的趋势 。中老年人节欲,以养肾精,可延缓衰老的过程,达到长寿目的 。
冬季养生法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 。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体内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 。这“热能”和“动力”,中医学便称之为“阳气 。”并主张冬季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 。
因此,“无扰乎阳”便是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节,由于寒冷的刺激,使得肌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促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心律加快,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极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猝死 。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采取防冻保暖的措施 。中医学强调要“去寒就暖,无泄皮肤”,就是这个道理 。
但“暖”不等于“热”,室温保持在20~23°c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 。这个“晚”是以太阳生气的时间为度,即所谓“必待日光”,并非懒床不起 。因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响下,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现象,及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从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带 。这时如果过早起床外出,就会身受其害 。
三、 要动静结合 动,就是要进行适当锻炼 。早晨的阳光升起后,要选择活动量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使身体微有汗出为度 。如果汗出太多,浸湿了内衣,反会引起感冒 。中医学说“无泄皮肤”,就是这个意思 。适当活动,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 。所谓静,就是不要过于疲劳 。
例如,慢跑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 。
四、 要情绪稳定 冬季“养藏”的原则,体现在心理活动方面,要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样,不要太过发泄 。《内经》说:“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这个意思 。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为宜 。
水温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扩张,引起头晕,心跳加快;太低则易患感冒 。饭后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太过疲劳时洗浴,会加重体力的消耗,引起不适 。此外,洗浴的时间不宜过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盐热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