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职业者自述:考古就是“掘墓”、一辈子寻不到矿、在海上漂了一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宴子,编辑:万芳
近期,湖南女孩钟芳蓉考上北大考古系,引起社会各届热议,也把“考古”这一被“雪藏”的专业推上热搜 。
有人称赞这个姑娘少年有志,胸怀大器,也有人说家里没矿就不应该学“冷门” 。
要“钱”途,还是要“前”途?这大概是每个人在规划未来的时候,都曾经历过的挣扎 。
对于人生刚刚开始的年轻人来说,关键时刻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
又是一年择校季,又有一批年轻学子即将走进大学校门,是遵从理想的召唤,还是向现实妥协?值得深思 。
本期显微故事采访了三位分别从事考古、地质与航海工作的业内精英,一方面想让读者更多地了解那些我们知之甚少的行业,一方面也想给喜欢小众专业的年轻学子们提供一点现实的借鉴 。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

考古不是“掘墓”,哪怕一颗石头都不能顺走
巴伊尔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专业博士
我是蒙古族人,本科学的蒙古语言文学 。
从小在多民族、多文化环境中长大的我,对阿尔泰语系语言有极大兴趣,本想考比较语言学的研究生 。
但仔细想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阿尔泰语系的各民族语言从语法机构到词汇上具有很大的共性 。这一现象绝不是几个民族、在同一个地域、一段历史时间内接触的产物 。
他们是从远古开始相互影响、融合的历史文化结晶 。想要了解文化的起源,就要追寻他们的文化渊源,考古学相比偏理论的历史学,更具有实操性、能够直接接触古代人群的遗物 。
综合考虑之后,我报考了人民大学的考古专业 。
准备考研时,我就已经参与到考古工作中了 。我是跨专业学习,导师建议我提前参加考古发掘,为的是让我早点适应 。
那是河北邢台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机建项目,是一个抢救性的发掘,挖出了汉代的房屋遗址 。

冷门职业者自述:考古就是“掘墓”、一辈子寻不到矿、在海上漂了一年

文章插图
墓葬地表封堆的清理
第一次看到文物出土的时候,看见尘封的历史真切地在眼前展开,心里很激动 。慢慢地,就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
在有些人看来,考古就是“掘墓”,这是对考古的误解 。
考古分为书面考古和实物考古,书面考古就是钻研历史文献,但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更多的是依赖考古实物,比如前人建造的房屋、道路、村落、墓葬等等 。
考古是一项既精细又琐碎的工作 。有时,我们就跟“包工头”差不多,除了收集出土文物、写标签,还要指挥民工干这干那,跟各方面的人协调 。

冷门职业者自述:考古就是“掘墓”、一辈子寻不到矿、在海上漂了一年

文章插图
草原上的考古营地-中蒙联合考古项目航拍图
通常,我们一边挖掘一边记录,比如第一层有什么,第二层有什么,每一层土质什么颜色,包含什么遗迹 。
现场挖掘结束后,我们要出一整套挖掘报告:把挖的坑口形状画出来,直径是多少,有哪些包含物,出了多少陶器,有什么纹饰,都要记清楚 。
此外,还要把陶器洗干净,能拼就拼,修复完整了,还要给它绘图 。
只有你描述得清楚,画得对,才能给其他做研究的人提供详实、准确的原始资料 。
凡是出土的东西,哪怕是一颗小小的石头,都不能随意带走 。挖掘文物的时候,现场不能少于三个人 。
考古中常用的发掘工具是洛阳铲 。

冷门职业者自述:考古就是“掘墓”、一辈子寻不到矿、在海上漂了一年

文章插图
洛阳铲
洛阳铲最初是由洛阳的盗墓者发明的,20世纪初的时候,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把这一盗墓工具应用于考古钻探,使其真正物尽其用,为考古事业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