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社恐”,挺好的


有点“社恐”,挺好的

文章插图
看《脱口秀》大会,这一期的主题是“保持联系、保持距离” 。
说到“保持距离”,大家不约而同的讲到“社恐” 。选手王勉的一段词把与同事尴尴尬尬、看似很熟内心陌生的状况描写得很准确 。
【有点“社恐”,挺好的】比如,同事让你帮你订张机票,你欣然答应,但是仔细想想,叫惯了Amy、Lucy,你其实连她的中文名叫什么都不知道 。
电梯里碰到同事也是尴尬时刻,密闭的空间里,不打招呼说不过去,打招呼说一句“早”,最多撑到二层 。
地铁上偶遇同事,使劲浑身力气开启聊天模式,也最多聊不过5站,不得已说一声“我到了”,然后下车,等下一辆 。
……
这些,都是和同事相处的尴尬瞬间 。很多人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社恐”,因而对社交生活敬而远之,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不善交际而已 。
有点“社恐”,挺好的

文章插图
01.社交恐惧是焦虑障碍的一种那些称自己有些“社恐”的人,在半熟不熟的同事面前连打招呼都显得生硬,可是回到自己熟悉的家,熟悉的朋友面前,交流完全无障碍,甚至还有点“话唠” 。
真正的社交恐惧是焦虑障碍的一种,指的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 。
其实,很多人在被暴露在公众场合,都有一些轻微的焦虑、比如公开演讲、公开唱歌、大型聚会,但是如果这种焦虑和恐惧在可控范围内,并不影响你顺利出席,就算不上社交恐惧症 。
通常社交恐惧症患者,对于社交场所、比如广场、地铁、工作场合有强烈地焦虑、恐惧情绪 。这种过度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她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严重的,长久的不能出门与人产生互动 。
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一种患者只害怕当众发言,还有一些患者对许多社交环境存在中等恐惧,最后一种是对很多社交环境都有强烈的恐惧,从当众发言到只是和其他人交谈,这些人是综合社交恐惧症患者 。
所以,一般人常说的“社交恐惧”,更多的不擅长社交,不喜欢社交,而不是社交恐惧症 。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社交恐惧”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特质,而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
有点“社恐”,挺好的

文章插图
02.“社交恐惧”是一个人对自己特质的不接纳我们可以选择与人相处,也可以选择在自己舒服的状态里,与他人不那么热络,甚至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点点的笨拙,这都与“社交恐惧”相差甚远 。
我们的文化中,似乎天生更喜欢会说话、会交际,能与别人很快打成一片的人 。
所以,当一个孩子表现的安静、只喜欢和自己玩、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连家长都显得有些焦虑了 。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急急地找到我问:“我们家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
仔细询问原因 。朋友说,孩子似乎不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喜欢跟同伴泡在一起,总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画画、玩玩具、看动画片 。但是,如果有小朋友来家,他也可以顺利的交流,就是很少主动去找小朋友玩 。
她有些焦虑,觉得孩子是不是“社交恐惧”,正在千方百计的和别的家长一起,组织各种活动,想让孩子更多的参与 。
我听后,有些发笑:又是一个照书养娃的妈妈 。
成人的内心,早就有了既定的评判:开朗是好的,内向是不好的;在社交场合,长袖善舞是好的,默默躲在角落是不好的;能常与朋友相交是好的,独自一人是不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