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会成功吗?( 二 )


到1394年,四案又加诛杀宋国公冯胜等,到朱元璋临死来,功臣名将一个不留全部被剿杀干净 。

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会成功吗?

文章插图
朱元璋杀功臣之多史无前例,手段极其残酷 。史学界有人这样论杰: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集中表现为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因此,朱元璋采取屠杀的手段来解除皇权专制的障碍 。《朱元璋》
问题来了,朱元璋如此屠杀功臣,如果有人造反能成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朱元璋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到底几何 。
朱元璋的政治才能
朱元璋的勤政,在历届帝王中算是非常著名的 。他曾在8天之内批阅了1660份奏折,处理政事3291件 。也就是说,一刻不停地工作,每天要工作14、5个小时 。
朱元璋还经常带着太子朱标深入乡村,去看农民的茅草屋,体验农民的生活 。一次在南京郊区体察民情,视察中朱元璋告诫一人子朱标:
农民四季劳苦,粗衣恶食,国家之钱全靠他们供给 。你要记住君主的责任,不可陷他们于饥寒,否则于心何忍 。《明太祖实录》
一、重法
朱元璋,是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帝王,寒微起家,经历了从贫苦农民,到农民起义领袖,终蜕变成封建帝王的过程 。他清醒地认识到元政懈怠,豪杰并起,都是因为没有严格修法明军政 。
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好法律武器,为了他的皇权专制更好的服务 。他非常重视封建法制的建设和实践 。
1、法贵简当
朱元璋立法有两个原则即“简”、“当” 。
“简”就是说头绪少,条理清晰,文字简洁 。也就是说,人人看得懂,老百姓记得住的法律条文 。
“当”就是务实求中,不可偏轻偏重,以防止官吏在执法过程中妄生律义,钻法律的空子,玩弄律条以害民 。
正是这种基于“简当”,务为适中,使《明律》简约,条理清晰,便于没有文化的田野乡天提供了学法的便利,杜绝了奸吏在执法过程中残害百姓,对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
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会成功吗?

文章插图
2、刑用重典
朱朱元璋在亲历元末农民起义后,体会到了刑法松驰的危害性,意识到建纲立纪的重要性 。
当时的明朝初建,社会形势还存在着元朝残余势力在暗中对抗,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农民因土地和赋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强烈不满 。
为了防范这些矛盾的激化,朱元璋采用“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在重典思想的指导下,《大明律》恢复使用凌迟、大辟、枭首、刺字、阉割等酷刑 。
形成了死刑过严,科罪加重和连坐范围扩大 。
二、重礼
元朝虽然也吸取了汉文化的礼,终因不了解汉民族,也就缺乏了对汉文化“礼”的理解,也导致了在执行中对礼的欠缺 。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首先恢复了汉人自古以来一直推崇的“礼” 。有机地将儒家礼术,揉入法家刑罚 。
1、礼刑并用,依礼定刑
朱元璋总结了秦汉隋唐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使用刑罚,虽能保证一时的社会稳定,却也必然加剧被压迫者的反抗 。
因此,他推行礼法并用的思想,将礼的预防犯罪与法的镇压犯罪有机统一在一起,从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 。
首先,他提出将“八礼图”与“二刑图”并列直于篇首,充分体现依礼制法,以礼入法的原则 。以礼的精神统治力量和法的强制力量结合震慑 。
其次,他提出依礼以曲法申情 。也就是说根据礼法并用的思想断案定罪的“仁政”,但是,当礼起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时,便以严厉的酷刑来加强制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