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那为何他坚持要离开齐国呢?

孔子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孔子并不是鲁国人 。

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那为何他坚持要离开齐国呢?

文章插图
根据史料的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襄公,宋襄公的八世孙孔防叔受到当朝大夫的迫害,被迫出走鲁国,在此地定居 。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成年后,成了鲁国的士大夫,后与孔子的母亲颜氏野合 。由此可见,孔子并非嫡出,他只是叔梁纥的私生子 。
叔梁纥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其母颜氏将其一手带大,母子二人的生活虽不富足,但也算殷实 。单亲家庭出身的孔子格外孝顺,懂事听话,时刻勉励自己苦读 。据说,孔子曾师从苌弘学习乐,与老聃探讨礼,向师襄探讨琴技 。
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那为何他坚持要离开齐国呢?

文章插图
公元前522年,孔子过了而立之年,经二十余年苦读后,有了立学的资本,创办了独树一帜的学派 。因孔子的知识面极广,又推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一系列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当时孔子的学府得到民众的广泛拥护 。
公元前517年,孔子随鲁昭公来到齐国,成为贵族高昭子的幕僚 。第二年,齐景公与孔子就齐国政事进行了一番探讨,齐景公认为孔子眼界不凡,学识渊博,决定留用孔子 。虽说孔子就此步入仕途,但他的从政之路却比其他士大夫更加波折 。
因为孔子有比从政更伟大的理想,所以他在齐国盘桓了一段时间后便请辞了 。后由于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在五十二岁的高龄仍被鲁昭公提拔为司空 。齐鲁交战期间,孔子在齐景公面前以礼教说服齐景公,保住了鲁国的国格,并说服齐景公将夺取的三座城池归还给鲁国 。不过,后来孔子提出的“堕三都”、“抑三桓”等政治主张并未受到重视,此后孔子终生不遇 。
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那为何他坚持要离开齐国呢?

文章插图
齐景公是孔子效忠的第一位国君,两人也曾有过一段君臣相遇相知的佳话,可惜孔子志不在此,所以他在齐国的仕途非常短暂 。早年孔子热衷于政治,在抵达齐国后,多次求见齐景公,与其探讨政事 。齐景公觉得,孔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将孔子留用于齐国 。齐景公将廪丘邑划了出来,打算将这块封地赐给孔子,以示供养 。
不过,孔子却婉拒了齐景公的美意 。《论语》中是这样记载的:“孔子拜见了齐景公,齐景公打算将廪丘作为孔子的供养之地 。然而,孔子却婉拒了齐景公的赏赐 。孔门弟子皆不知老师为何拒绝这番美意,孔子答道:‘我听说君子只有在建功时才能得到赏赐 。’此后没过多久,孔子便向齐景公请辞了 。”
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那为何他坚持要离开齐国呢?

文章插图
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出,其实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为何他要离开齐国呢?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孔子的志向与名利无关,他虽然热衷于政治,但却不喜欢将政治与名利牵扯在一起 。另一方面,孔子的人生目标是让自己的学说在全国开花,在齐国立业会让他早早地固定自身,对他本人而言这是一种桎梏 。孔子所追求的,是思想境界上的提高,所以他才会甘心放弃名利,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 。
一箪食,一瓢饮,孔子的物质追求仅此而已 。时至今日,这个执着到有些顽固的老人家,已经融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
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那为何他坚持要离开齐国呢?

文章插图
那么,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他的后人又过得怎样呢?
【孔子原本能在齐国大有作为,那为何他坚持要离开齐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