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养精蓄锐,二十年后能否成功?

刘备病死在白帝城后,诸葛亮挑起了蜀汉的大梁,说是辅佐幼主,实质上却是直接掌握大权 。不过,他并不像其他朝代的权臣那样,把朝庭搞得乌烟瘴气,而是背上了沉重的大锅 。
他掌权后所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北伐,可惜没有成功,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对于他五次北伐,有很多人都认为是操之过急,直接导致蜀国的实力再次倒退,直至被吞并 。
那么,如果诸葛亮按照大家所评价的那样,在夷陵之战过后先休生养息,等上个十几二十年,然后再去讨伐曹魏,那样是否会成功呢?

如果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养精蓄锐,二十年后能否成功?

文章插图
图片:诸葛亮北伐剧照
关羽死后,痛失爱将的刘备打着替他报仇的旗号讨伐东吴 。孙权在一开始曾经向刘备低头示弱,想要求和,可是刘备不答应,还带领几十万兵力前去攻打东吴 。在求和无望的情况下,孙权倒向了魏国,向魏国称臣,避免被前后夹击,另一边任命陆逊为总指挥,抽调军队,做好全力应战的准备 。
陆逊到达前线之后,根据双方的兵力和实地形势仔细分析,断定刘备肯定求胜心切,于是让吴军暂时避开锋芒,退兵到夷陵,加于防守,抵制蜀汉的进攻 。
东吴当时所处的地势对打仗来说非常有利,完全把嵩山峻岭留给了蜀汉,使蜀汉还没开始打就已经占了劣势 。
如果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养精蓄锐,二十年后能否成功?

文章插图
图片:东吴战将陆逊剧照
公元222年,刘备亲自带领大部队到了夷陵,可是东吴坚守领地,拒不出兵 。为了让东吴迎战,刘备调出兵力先攻打孙恒,孙桓所镇守的地方是夷道 。之所以先攻击孙桓,并不是因为地理位置,而是因为他的身份,此人是孙权的侄子,只要他有闪失,东吴一定会派出兵力救援 。
可是刘备的这个计策却失败了,陆逊知道孙桓的能力,也猜到他接下来的行为,选择了拒绝救援,避免过早分散消耗兵力 。两军一直僵持了大半年的时间,期间刘备企图利用辱骂的方式惹毛陆逊,以达到正面交战的目的,可陆逊是个聪明人,不管敌人怎么辱骂都不理会 。
如果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养精蓄锐,二十年后能否成功?

文章插图
图片:骂阵东吴的蜀军剧照
陆逊一直都在观察刘备军队的士气,刚开始时士气非常高昂,可是经过半年打磨之后,军心早就已经发生变化了 。这种现象对蜀汉来说是坏事,而对于东吴而言,可是大好事,刘备的军心不稳,也就意味着对吴国最有利的时机来了 。
陆逊马上由原本的死守转为了猛攻,他先派了一个小队进行测试,结果很快就让他找到了破解刘备军队的方法 。经历多场激战过后,刘备不仅没有为自己的兄弟报仇,反而病死在白帝城,这才有了托孤一事 。
如果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养精蓄锐,二十年后能否成功?

文章插图
图片:陆逊剧照
诸葛亮接手的蜀国可以说已经快油尽灯枯了,可是他却没有选择养精蓄锐,而是稍微整顿之后,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曹魏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
面对这个强国,再看看蜀汉的那些残兵残将,纵然他有通天的本领,还是无法扭转结局 。
很多人都觉得如果诸葛亮不直接北伐,而是先搞定内部问题,把军队重新提升到之前的精锐度以后再战,说不定以他的智慧还能赢 。
可是,小编却觉得就算他不那么仓促,同样无法赢得战争,而且战胜率更低 。
如果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养精蓄锐,二十年后能否成功?

文章插图
图片:诸葛亮剧照
首先第一点,前文说到诸葛亮解决内部问题,刘备留下的蜀国确实是问题重重 。按派系区分,蜀国可以分为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 。荆州派是刘备的老部下们,比如关羽等人;东州派是刘璋的旧部;益州派则是蜀地的土豪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