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后共同的心理特征

患病后共同的心理特征 疾病改变了一个人生存的正常状态或生活模式 。生活节律的破坏成为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号,冲击着病人的内心世界,改变其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 。再加上对病痛的体验,不仅会使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病体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改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评价,以至人格特征 。一般来说,病人最常出现下列心理特征 。
一、焦虑恐惧情绪
患病时心理应激引起的矛盾冲突容易导致焦虑、愤怒、束手无策、绝望、罪恶、羞愧、厌恶等不愉快的情绪 。焦虑是病人对疾病造成的危害所产生的情绪反应 。住院病人从其熟悉的工作、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环境,焦虑情绪往往容易加重 。病人的焦虑表现多种多样,如肌肉紧张、出汗、搓手顿足、紧握拳头、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上升等,在这种情境中的病人往往对困难估计过高,过分关注躯体的微小不适,对环境刺激过于敏感,对挫折容易自我责备,情绪起伏特别强烈 。高度的焦虑不仅可以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会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
二、依赖性增强
病人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对象 。有些患者就诊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无主见,对自己日常行为和生活管理的自信心不足,被动性增加,事事都要依赖别人 。此外,病人的行为可变得幼稚,为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呻吟不止,见到亲友来访,会一反常态变得异常亲热;或病前性格大胆泼辣,此时却变得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犹豫不决、畏缩不前 。因此应该预料到病人在患病时的行为可倒退到不像健康时所具有的那种成熟的心理水平,应该允许病人充分地、适宜地倒退及依赖他人 。
三、自尊心过强
病人希望得到重视 。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病人,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的身份,而让人知道他的重要性;有些病人通过与医务人员亲切的感情交流使自己被破格对待;那些不善交际的病人,则希望得到一视同仁的关照 。病人总认为他应该得到别人的关怀和照顾,家里人应该为他而损失一些个人的利益,并认为应该让他们了解自己疾病的特点,了解防治这方面疾病的有关知识 。病人的这些心理需要若得不到重视,则自尊心受到挫折,自我价值感丧失,会变得心情沮丧 。
四、疑心加重
病人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尤其是慢性病人和诊断不明的病人表现明显 。对别人的好言相劝有时将信将疑,既想要了解有关疾病的信息,又对听到的一些解释抱有怀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 。听到别人在低声私语,总认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疑心医生的诊断有误,治疗不恰当,病人常常根据医生或护士的细微表现来猜测自己的病情 。有的病人一方面怕别人议论自己装病、小病大养,另一方面又认为生病时间一长会影响自己的前途、晋级、提拔 。有疑虑心理的病人既不相信别人,又会向别人询问许多问题,因为他们觉得必须提高警惕才能不受伤害 。
五、主观感觉异常
病人认为周围的环境对健康不利,愿意住进医院,以受到医院的重视和保护 。但到了新的环境又对周围的声、光、温、湿度等容易出现感觉过敏,如怕光、怕嘈杂等 。有时过分注意躯体的变化,整日诉说这里不适,那里不好;这里痛,那里疼;这里木,那里麻 。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呼吸和胃肠道蠕动的声音,在安静时更为严重 。对身上衣服的不舒服感增强,对饮食不满意而常有挑剔 。这些病人始终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不利于健康的恢复 。六、情绪不稳定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人情绪变得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病友、医务人员发生冲突这通常是人在与疾病和环境变化的抗争中,不能自拔而激起的情绪发泄 。慢性病人常有很多怨言,对人冷漠无情,脾气暴躁,有时好唠叨、爱生气,甚至易哭泣,不能忍受疾病给他带来的压力和痛苦,顾虑疾病对他的家庭、工作、前途带来的影响 。因此常感到周围一切都不顺心,听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语言,会认为对方同情自己而落泪 。听到相反的意见会认为对方不重视自己而大发雷霆,变得固执 。有的病人对外界一些刺激反应较敏感,如看到重病人易产生恐惧感,经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或者怕痛、怕开刀、怕留下后遗症而终日惶惶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