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实验中学生不良心理特征浅析

【分组实验中学生不良心理特征浅析】分组实验中学生不良心理特征浅析作者:网络转载  发布日期:无
生物学实验 , 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笔者多年从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 , 在分组实验中 , 常常发现某些学生由于受不良心理特征的影响 , 实验效果不佳 , 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 , 甚至导致偶发事故 。本文就高中生物分组实验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几种不良心理特征浅析如下:

1 准备不足 

准备充分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学生分组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 , 这些实验的基础理论知识都已学过 , 操作过程和方法也由教师演示过 , 所以 , 部分学生自认为已有把握而产生轻视心理 。如课前不预习 , 导致实验目的和操作程序不明确 , 操作方法不规范等 。为此 , 教师必须事先拟订预习提纲 , 布置预习 , 并抽时间检查预习情况 。根据检查结果 , 再在课前有针对性地介绍操作程序和方法 , 必要时再示范演示一次 , 同时提问实验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等 ,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 , 这是清除隐患 , 实现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 。

2 好奇心理 

好奇是中学生的共同心理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 , 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 , 屁股未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实验材料乱拿、显微镜乱搬、镜头乱换、药品乱加;而应该做的却没有去做或做得不好 , 影响实验效果 。

如提取色素时 , 称取5g绿叶前没用吸水纸擦干叶面水珠或没剪去大的叶脉;加入丙酮后没有及时研磨或研磨时间过长而得不到深绿色的滤液 , 使整个实验无法进行等 。这就要求教师事先提醒学生 , 本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正确的操作方法怎样?预计会出现哪些现象?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 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 , 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 , 将好奇心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素质 。

3 自控力差 

由于大多数农村初中实验设备较差 , 没有配备专职的生物学实验教师 , 很多应做的分组实验 , 甚至演示实验都无法开设 , 实验只是“纸上谈兵” , 学生的实验素质低 。当他们进入实验室后就觉得非常稀奇:这是什么仪器?哪个是什么药品?议论纷纷 , 大声喧哗 , 使自己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 造成相互干扰、思维混乱 , 观察、记忆、应变能力减弱 , 更谈不上分析、推理 , 实验后几乎一无所得 。

据跟踪调查和提问 , 发现有近30%的学生回答不出刚才所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步骤怎样?出现了哪些异常现象等问题 。如观察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问:制作装片的程序如何?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相当多的学生答不出或答非所问 , 更谈不上去分析“在同一视野中找不齐各分裂期细胞的原因”等深层次的问题 。

由于头脑不够冷静 , 操作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 如个别学生在取材时剪下的不是根尖部分 , 而是其他同学剪剩的伸长区或根毛区;有些学生慌慌张张 , 将盐酸或龙胆紫的试剂瓶推翻在地 , 造成地面和附近同学的鞋袜污染;有些学生在用高倍物镜观察时 , 操作混乱而损坏镜头和玻片等 。对于这些学生 , 教师一定要强调遵守实验室纪律 , 保持安静 , 不能高声谈笑 , 更不能“热血沸腾” , 否则将干扰观察和思维的正常展开 , 失去实验的教学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