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欣赏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

收藏问题:美感欣赏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美感欣赏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

提问者:wzmkk|2008-09-1320:29:40
最佳答案审美心理学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 , 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 。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 , 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 , 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 。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 , 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

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 ,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

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 。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 , 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 。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 , 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 , 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 , 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 , 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 , 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 , 在心理上拉开距离 。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 。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

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 。在审美或欣赏时 , 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 , 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 。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 , 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 , 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

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 , 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 。此时 , 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 。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 。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 , 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 。移情论的倡导者是德国美学家菲舍尔和李普斯 。

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 。例如审美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来模拟审美对象的动作或姿态――奔跑、飞翔或拔地而起 。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 , 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 。此说的倡导者是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

弗洛伊德认为 , 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 , 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 。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 。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 , 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 。这点常常是引人注目和引起争论的一个原因;

荣格提出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 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 , 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 , 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 , 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 , 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 。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 , 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