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创造

除了钧釉瓷器外 , 白釉瓷器的生产也十分兴旺 , 白地黑花器大量出现 , 以内壁饰一粗两细的三道环纹和草叶、游鱼、诗文等纹样的碗最多 , 还有一些红绿彩器 。黑瓷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 可能是与钧釉瓷器一条烧制 , 其烧成曲线就较为特殊 , 这个窑址出土的黑釉瓷器常常有油滴状结晶 。第三期后段的时代为元代后期 , 在禹州的广大地区制瓷业进入的衰落时期 , 本段器物的产量依然较大 , 但釉色组合变化不大 。器类变得单调 , 且主要是变化较小的碗盘类器物 , 另有少量大个的香炉、梅瓶和连座瓶等 , 大多有丰富的贴花装饰(图十二) 。钧釉的釉色以偏紫色的为多 , 有少量很美丽的深紫蓝色釉(图四) , 正天青色的少见 , 且色泽较深暗;有相当数量的月白色釉 , 另有灰蓝、灰绿、灰赭等色的钧釉 。同一件器物上的釉色也深浅各异 , 釉面光亮但不够细腻 , 多有大大小小的棕眼 。紫红斑不如元代前期多见 。元代后期 , 随着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和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 南方龙泉、景德镇的瓷器大量输入北方 。此外 , 在全国的手工业遗存中 , 都可以看到 , 元代出现了生产地点趋于集中的生产模式 , 产业中 心开始出现 。也就是在此时 , 神垕钧窑走向衰落 , 尽管一些器物在釉色上显得比前一段美观 , 但所有的器物都不再施满釉 , 包括一直精工制作的洗 , 足心也不再施釉 。器类也变得更单调 , 产量也比前段有所减少 。

钧窑: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创造

文章插图
钧瓷从唐代兴起 , 经过了两宋时的鼎盛 , 进入元代后各地继续生产 。由于宋时宫廷对于钧窑瓷器质量和数量的严格控制 , 致使仿钧之风遍及全国 , 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 , 至元末才趋于衰落 。钧窑系的形成使得钧釉瓷器的制作范围在元代更加扩大 , 如河南的鹤壁集、安阳、淇县、浚县、修武、宝丰、鲁山、禹州市、临汝、内乡、新安、林县等 , 河北的磁县、曲阳等 , 山西的浑源、怀仁、临汾等 , 这时的瓷器制作已经不如宋代钧窑瓷精细 。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 , 其色调之美 , 妙不可言 。釉色分两种 , 一曰细平釉 , 一曰橘皮釉 。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产品胎色较深 , 呈浅灰色或褐紫色 , 胎质坚硬;釉为乳浊 , 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烛的紫斑几乎不见 , 绝大部分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熔合的玫瑰紫色;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 , 这是宋钧瓷特征之一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 , 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 。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 。
钧窑: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创造

文章插图
明代钧瓷在各方面仿宋可说达到了极 致 。这种瓷主要用来陈设 , 极显富丽雅稚 , 堂皇大气 。比如一只绳纹双系小罐(花囊 , 又称鱼篓) , 其样式和宋代同样品种相比并不差太多 , 如果不是专门强调 , 很可能被认做宋钧 , 可见其制瓷水平之高 , 并不在宋钧之下 。这种感觉只有在上手看真品时才有体会 , 不是说说就能品到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