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之贵

在AI圈 , “商汤太贵”几乎成了无需争议的话题 。
2014年成立至今 , 6年内商汤先继完成10轮融资 , 总融资额超40亿美元 。另据参与商汤融资过程的人士透露 , 商汤科技目前正在进行10到1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
据悉 , 此轮融资将在2020年内完成 , 融后估值将达到100亿美元 。
多轮融资和超高估值 , 已经让商汤成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融资最多、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 。
如此大规模的融资 , 和水涨船高的估值 , 使得名声在外的商汤成为了人工智能行业的标杆 , 也不可避免地要被送上“烧烤架” , 面对来自各界的拷问 。
商汤的100亿美金估值高不高?这样的估值水平 , 又是如何被一步步推上来的?如果上市 , 商汤会一如既往地维持高市值吗?
本文通过对商汤业务的拆解 , 估值逻辑的梳理 , 以及二级市场的现状 , 试图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
真实业务情况
与多数AI公司“深耕少数场景 , 建立主营业务”不同 , 商汤的业务逻辑是:1+1+X 。第一个1代表研发 , 第二个1代表技术产业化 , 而X则代表着赋能百业 。
商汤科技官网显示 , 其目前的业务覆盖智慧城市、智能手机、泛文化娱乐、智能汽车、智慧健康、智慧商业、教育和广告八大领域 。
扒开“赋能百业”的宏伟描述 , 从商汤最新的组织架构中 , 可以窥见其真实业务情况 。
在2019年最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中 , 商汤科技将公司划分为三个国内事业群和两个海外事业群 。国内事业群分为智慧城市综合业务事业群、移动智能事业群和新兴创新事业群 。
从组织架构上可以看出 , 商汤目前的的营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安防、手机移动互联网、智能汽车 。有熟悉商汤的业内人士称 , 这两块业务占整体营收的90% , 剩下10%来自于遥感、机器人、视频等新型业务 。
在安防领域 , 近年来基于我国安防体系的智慧升级需求 , “平安城市”、“雪亮工程”、“智慧城市”等大型国家级、城市级安防项目相继推出 , 仅“雪亮工程”一项的市场规模就在330亿元以上 。
肥硕的大蛋糕吸引了众多争抢者 。而在这其中 , 海康威视、大华等相对传统的大型安防企业更具优势 , 在众多招标项目中 , 并不见商汤身影 。
除此之外 , 政府项目还自带应收账款问题 , 付款周期长 。对于商汤之类的靠融资输血的创业公司而言 , 资金链更容易承压 。
手机移动互联网也是AI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以商汤、旷视为代表的AI公司 , 也通过为手机厂商提供算法 , 来获取一部分收入 。
然而在这一领域 , 去年在科创板上市的虹软科技招股书显示 , 在手机厂商采购量最大的AI拍照算法市场 , 虹软科技在安卓主流手机市场的占有率超80% 。
这意味着在这一领域 , 商汤与其他AI算法公司只能瓜分剩余20%的市场份额 , 并且据财报 , 虹软科技2019年的收入规模为5.6亿元——这意味着即便剩下20%市场收入都归商汤所有 , 其收入也只有1.4亿元 。
与商汤目前百亿美元估值接近的大华股份 , 2019年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261亿元 。
除此之外 , 由于几家AI算法厂商在技术上并无显著差距 , 手机厂商在采购时往往会让多家厂商同台竞争 , 商汤的算法并不具备不可替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