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朝汉朝唐朝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关中?

这里是专栏《从部落到大秦帝国》 , 目录结构请参考第一章 。
(七)统一天下 , 必先统一关中
关中 , 西起宝鸡 , 东至三门峡 , 南接秦岭 , 北临黄土高原 , 东西长达三百公里 。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三河形成的冲积平原 , 号称“八百里秦川” 。三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布 , 土地肥沃 , 灌溉便利 , 农业发达 。

为何秦朝汉朝唐朝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关中?

文章插图
图-关中与河西河东
关中区别于同样土地肥沃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的巨大优势 , 在于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 。
关中成为帝王之地 , 是从周朝开始的 , 周武王从关中起兵 , 会盟天下诸侯东出函谷 , 一举而夺天下 , 建立八百年赫赫大周朝 。
周朝虽然得了天下 , 却并没有迁都中原 , 而是继续在关中建都 , 把中原广阔的土地分封给其他诸侯 。当时周公旦对关中的评价是:“被[p]山带河 , 沃野千里 , 天下形胜 , 莫过于此 。”
在周人的眼中 , 关中就是天下最好的地方 , 哪儿都比不上 。后来的秦、汉、唐等朝代与周朝一样 , 都是先立足于关中 , 再东进吞并天下 。
关中 , 到底有何地理优势呢?我们先看古代英雄对关中的看法及关中帝王之地的发展历程 。
战国时期 , 纵横家苏秦对秦惠文王评价关中:“秦 , 四塞之国 , 被山带渭 , 以秦士民之众 , 兵法之教 , 可以吞天下 , 称帝而治 。”苏秦所说的四塞 , 是指关中东部的函谷关 , 东南的武关 , 西部的大散关 , 西北的萧关 。意思是关中地势显要 , 有山有水 , 守住这四座关卡 , 再将关中众多的百姓武装起来 , 足可吞并天下 。苏秦不愧是佩戴六国相印的大纵横家 , 他对关中的评价非常中肯 , 他的预言最终成了现实 , 秦国就是从关中四塞之地统一天下 。
秦昭襄王时期 , 范雎对关中的评价则更为直接:“利则出攻 , 不利则入守 , 此王者之地也 。”范雎这个评价也非常到位 , 打得赢就东出进攻 , 打不赢就回来守住函谷关和黄河一线 , 这样的地方不是王者之地是什么 。
后来的秦汉之际 , 项羽灭秦朝之后 , 准备建都的时候 , 谋臣韩生建议项羽说:“关中 , 阻山带河 , 四塞之地 , 地肥饶 , 可都以霸 。”韩生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成就霸业 , 可是项羽不以为然 , 结果怎么样后人都知道了 。
接着刘邦击败项羽 , 在选择都城时 , 谋臣娄敬建议:“夫与人斗 , 不扼其吭、拊其背 , 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 , 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 。”娄敬的意思是 , 与人打架 , 如果不扼别人的喉咙 , 按住他的背部 , 就不算打赢 。如果在关中建都 , 就扼住了东方各国的咽喉 , 按住了他们的背部 , 此乃必胜之地 。
大名鼎鼎的张良则分析:“关中 , 阻三面而守 , 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有变 , 顺流而下 , 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 , 天府之国也 。”比起娄敬的夸张比喻 , 张良显然更实在 , 他认为关中防守只要守住东面就行了 , 进攻却可以顺流而下 , 非常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