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维权不难,难在留住老字号的尊严( 二 )


“狗不理”起源
“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夸一夸,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 。这个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它是薄皮儿、大馅儿、十八个褶,就像一朵花 。”
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冯巩首次搭档郭冬临表演对口相声《旧曲新唱》,用“狗不理包子”的包袱串起了近十分钟的节目 。
那是新千年以来狗不理包子声望的顶峰,“到天津不尝尝狗不理,等于没来过天津” 。
但相比于狗不理真正的巅峰,狗不理已经走在下坡路上了,因为狗不理的上一位重磅“代言人”是慈禧 。
1831年,高贵友出生在直隶武清县下朱庄,也就是现在天津市武清区 。其父四十得子,望子成龙的野心淡了,唯盼平安 。北方人相信“贱名好养活”,父亲给高贵友取了个小名叫“狗子” 。
14岁时,狗子到天津学艺,在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 。靠着自己的心灵手巧和师傅的精心指点,狗子做包子的手艺突飞猛进,很快就小有名气 。
三年师满,狗子自立门户,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 。
跟其他的手艺人一样,狗子仿佛天生就是要做包子的 。他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如花朵怒放,色香味形俱全 。德聚号的名气传遍了十里八乡 。
来吃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狗子又展现出经营天赋 。他在每个桌上放上碗筷,客人把零钱放在碗里,狗子拿到多少钱,就给多少包子 。客人吃完走人,两不耽误,活脱脱就是快餐店的雏形 。
近两百年前的传闻总会美化失真,但狗子是真的忙,老客们戏称“狗子卖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喊顺了口,“狗不理”的名气渐渐大过了“德聚号”,也大过了天津地面儿上的所有同行 。
狗子做包子的手艺确实不简单 。用猪肉按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拌成包子馅料 。包子皮用半发面,搓条、放剂并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 。包入馅料、精心捏折,上炉蒸制而成 。
狗不理包子关键在于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在选料、配方、搅拌乃至揉面、擀面等工序都有绝活儿 。每个包子十八个褶,不多不少,褶花匀称 。刚出屉的狗不理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香而不腻 。
据传闻,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 。
慈禧太后尝后大悦,评价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
吃狗不理包子能长寿的说法有待考究,但狗不理包子本身确实长寿 。
得到慈禧夸赞后,狗不理分店越开越多,名气也越传越远、越传越大 。
1916年,高贵友病故,其子高金铭继承产业,转年在南市东大街立了分号 。1937年,高金铭将老号、分号合并,迁址到天祥商场后门,设立新号“德聚号” 。
1947年,高金铭之子高焕文继承产业,经营至1952年歇业 。新时代的狗不理,开始等待未知的命运 。
新时代的狗不理
1956年,天津市将“狗不理”收归国有,并将店铺迁和平区山东路,后又在南市食品街设立了分店 。
2005年,狗不理进行国企改制,最终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同仁堂,并非国药老字号同仁堂,实际控制人为张彦森)以1.06亿元拍下了狗不理的国有产权及其对子公司所持有的股权,张彦森被选为董事长兼总经理 。
张彦森于1959年出生于河北吴桥,曾是天津杂技团团员,1993年下海经商 。先是开出租车,后创办森永泰广告公司、森永泰餐饮公司以及永泰科工贸有限公司,涉足广告、餐饮、贸易等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