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维权不难,难在留住老字号的尊严( 四 )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挖掘消费潜力,驱动消费动力,助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老字号更应该带头破除影响循环的障碍、找准角色定位 。
对于老字号而言,“倚老卖老”不是完全的贬义词,关键在于能不能把“老”卖出去,怎么才能把“老”卖出去 。
从狗不理事件中可以看出,目前老字号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三点 。
首先,产品本身 。
目前国内知名的老字号,多数诞生于清朝 。那是一个老百姓为了温饱而挣扎的年代,填饱肚子是最大需求,食物的味道很难兼顾 。
在这种背景下,当一家物美价廉的小吃店出现,其口碑必然会迅速传播 。作为最鲜活的例子,“狗不理”这个名号本身就代表着用户的口碑 。
但如今,物质生活得以极大满足,什么龙虾、鲍鱼都不再算是山珍海味 。对于餐饮业老字号而言,口味和品质的稀缺性不再是雷打不动的特色 。
对于消费者而言,狗不理包子的名气再大,也终归是包子,自然会以评价包子的标准来评价狗不理,这是人之常情 。但如今的消费者,已经不再是百年前连肉都吃不上的消费者了 。
因此,对于老字号来说,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创新,产品本身的创新 。
其次,经营方式 。
创立初期的老字号们,多数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因为那不是崇尚高价的年代,阶级分层过于明显,平价才是民间品牌的王道 。以薄利换取销量,以销量带动口碑,是老字号发家的标准答案 。
但如今,16个包子近百元的价格,已经离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相去甚远 。狗不理的“平民”标签早已被撕下,不知何时就走上了“高端”路线,被称为包子界的奢侈品 。
张彦森曾于2017年公开表示:“一定打破一个思想,就是老字号就是便宜,老字号为了做久,一定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在保持质量的情况下,就要有一个合理的价钱 。”
至于狗不理如今的价钱是否“合理”,顾客心中自然有杆秤 。
再次,老字号招牌 。
招牌意味着名气,名气却不能代表口碑,这是一把双刃剑 。
仍以狗不理为例,不管是如今赖以生存的速冻食品业务,还是本源的餐厅业务,不管是加盟店还是直营店,都严重依赖旅游消费 。
依靠品牌知名度吸引游客,但游客本身就有很大的流动性,难以形成回头客 。而不成正比的口味和价格,更难带动口碑,无形中损耗了品牌知名度 。
而相对偏高的价格,让本该是家常食品的包子,难以走进本地消费者群体,是对品牌的又一重伤害 。
这三个难题,不只摆在狗不理面前,更摆在所有餐饮老字号面前 。
近5年来,很多餐饮业老字号错过了消费升级的快车,也错失了国内餐饮业高速发展的红利,其根源正在于老字号们没能匹配行业的发展速度和结构 。
消费升级不是单纯的价格升级,而在于性价比,在于产品特色和服务体系 。
产品、服务、场景、口碑和管理体系,是餐饮业永久的核心命题,不管是老字号还是新品牌,都无法回避 。
老字号有新品牌们不具备的高起点和知名度,自然也要面临更加挑剔的眼光 。
结语
百余年前,狗子白手起家并把店铺开到全国,甚至得到了慈禧的“官方代言”,这些故事太过久远,已经和如今的狗不理集团关系不大了 。唯一要记住的是,狗不理老字号品牌最初传承自一位“话都顾不上说”的手艺人 。
甚至二十年前的狗不理国营店都不是如今的景象,那时店内桌椅简陋,没有富丽堂皇,但价格亲民,热气腾腾的包子里汤汁透亮,才是老百姓对于走进国宴的狗不理最初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