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星投资总监李博涛: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荆棘之路( 三 )


在设备环节,自给率低,单晶炉、清洗、刻蚀设备国产化率在20%左右,其他设备国产化率在10%左右,光刻、离子注入、涂胶显影设备国产化率甚至不足1% 。低端设备实现国产替代,但在高端制程有待突破,半导体设备全球市场份额仅有1-2% 。
在材料环节,溅射靶材、封装基板等领域比肩国际水平;硅片、电子气体、掩模版等技术取得突破,但仍未大批量供货;光刻胶仍需要较长时间实现国产替代 。
在制造环节,全球产能扩充基本上集中在国内,但先进制程存在明显差距,突破这个环节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中最关键的一部分,这也是美国打击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一个重点环节 。
在封装测试环节,在全球市场有较强竞争力,先进封装技术和海外龙头企业基本同步 。
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市场、资金、设备、材料、人才
从市场来看,中国基本占了全球市场比重的35%,未来可能还有进一步增长,这也是中国积极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基础 。
从资金来看,从一开始国家战略推动、2005年大基金成立及地方政府支持,到撬动万亿产业及社会资本对半导体产业的关注 。由于半导体产业有它自己的商业逻辑和发展特性,是一个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产业,所以资本需要理性关注、有耐心的推动产业发展 。
从设备、材料来看,设备供应集中在欧美日,国产化水平低,个别领域有突破;材料供应集中在美日德,国产化进程需加速 。
从人才来看,2018年底人才存量46万人,到2021年人才缺口30万人左右,中国需进一步培养、引进人才 。
半导体产业未来应对之策:理智、耐心,缺一不可
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物理、化学、电力、电子等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提升半导体应用材料研究和产业化水平 。
其次要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产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快从欧美、日韩、尤其是中国台湾引入产业人才 。
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市场需求与芯片设计结合,芯片设计与生产制造配合,制造与设备和材料协同发展、协同突破,逐步把中国短板补齐,由点到面促进产业链崛起 。
最后要形成良性循环,以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有号召力的终端企业为抓手,补齐短板,整合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实现国产替代后,进一步推动创新引领 。整体来讲,我们需认清自我,用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半导体产业成长和发展 。
清科创新中心推出的「清科“City+”产业计划」,旨在激发城市新动能、加速产业聚集效率、建设城市产业新型基金,全面聚焦“产业、城市、资本” 。为城市精准匹配全产业链赛道,汇聚创投行业优质资源,助力产融协同创新发展 。「清科“City+”产业计划」已正式启航,诚邀优质企业与城市伙伴一起扬帆!
【本文为合作伙伴授权投资界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 。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