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土老板闯关科创板

被誉为“中国版Adobe”的福昕软件,再度敲响了IPO钟声 。
9月8号,在港股市场陷入迎接农夫山泉“半小时首富”的一片欢腾中时,另一边,福昕软件也顶着“A股PDF第一股”的名头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继今年2月份科创板上市的石头科技后,福昕软件也以238.53元的定价成为第二高新股 。
和不那么性感的农夫山泉相比,福昕软件做的事情,同样不性感,甚至有些“土气” 。
这不是一家活跃于台前的明星公司,没有人会像熟知BAT和TMD一样,脱口而出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除了公司品牌在大众心中的认知相当模糊,对于其创始人熊雨前的公开报道也极度有限 。尽管拥有着“金山第二”的头衔,但双方之间的最新交集却由一场官司连接 。
但这并不妨碍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在上市当日,福昕软件开盘价为350.97元,截至收盘,福昕软件报309.27元,涨幅29.66%,上市当日,成交额24.81亿元 。
福昕软件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存在?一家“土公司”怎么就登上了科创板?
海外业务远超国内业务
2001年,熊雨前在福建福州创立了福昕软件,公开资料显示,作为一家PDF电子文档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PDF编辑器和阅读器,在当时国内办公软件厮杀激烈之时,熊雨前在公司创立之初,就把眼光瞄向海外 。
截至目前,福昕软件业务已经遍及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客户数达10万以上,且大部分营收来自海外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2016~2019年,福昕软件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95.03%、94.78%、92.81%、91.60%,在大陆的收入同期只占据4.97%、5.22%、7.19%、8.40% 。
除了因对海外业务的极大依赖,让外界对这家公司究竟是中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辨识不清外,其创始人熊雨前也极少在媒体“抛头露面” 。
对熊雨前最早的报道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当时媒体贴在他身上的标签也足够吸睛:15岁,高中未毕业就考入了“科大少年班”,在硅谷惹怒乔布斯、挑战PC时代阅读器王者Adobe的中国土著 。彼时的媒体把熊雨前塑造成了一位计算机领域的“天才少年”,以及凭借一腔热血征战海外的勇者形象 。
但之后,熊雨前便鲜少出现在大众视野 。在招股书中,对熊雨前的介绍也极为简单,1990年7月至1994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实习员;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任Bexcom Pte.Ltd.技术总监 。
但值得注意的是,创立福昕软件,走出国门后,持有发行前总股本51.22%股份的熊雨前也开始了福昕软件的海外征战之路 。
可以说,能够叫出名字的海外大公司,福昕软件基本都与其建立了合作 。招股书显示,自2011年起,亚马逊在 Kindle 产品中就曾使用福昕软件开发的 PDF 显示及渲染技术;2014 年,谷歌与福昕软件达成合作建立开源 PDFium 项目,PDFium 项目将福昕软件的 PDF 技术应用于 Chrome 浏览器、安卓手机操作系统以及 Google Document 等 Google 产品…
当然,对于海外业务的过度依赖,也引发了上交所的问询,上交所曾就福昕软件海外客户走访比例和回函率较低等问题,要求相关保荐机构要求其对公司收入真实性予以核查 。对此,申报会计事务所表示,已通过“随机抽选部分当年收入金额低于 100 万元的客户发送函证”等替代手段验证了福昕软件收入的真实性 。
然而,由于公司的海外基因过于浓厚,也一度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一家中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可以说,福昕软件每一次在海外攻城略地,都在都淡化着其作为一家中国公司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并且,在福昕软件发展过程中,曾于2011年12月获得来自亚马逊的投资,直到2019年3月,因外资占比对业务发展带来不便,亚马逊才退出股东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