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贵族COSTA因何言败?

近日,COSTA关闭了10%的中国门店,还要裁员上千人 。
在大部分消费者的认知里,咖啡行业排名第二的COSTA一直被行业第一的星巴克压着打,最终落到关店裁员的局面,是咖啡行业的失败典型 。
但英伦贵族咖啡品牌COSTA节节败退的同时,国内的咖啡市场却在蒸蒸日上,这更深化了COSTA“败者”的形象 。
但COSTA真的是典型的失败者吗?如果不是,这个印象是怎么来的?
关店
据报道,英国老牌连锁咖啡品牌COSTA近日接连关闭了在北京、杭州、青岛、南京等地的多家门店 。其中,青岛地区关闭了所有门店,北京地区关闭了近20家门店,关闭的门店数量超过了中国市场门店总数量的10% 。
COSTA方面回应称,此次关店是门店优化工作的持续,关闭青岛亏损门店是COSTA在中国业务优化调整中的一部分,受门店客流及经济运营变化所带来的影响,COSTA在探索适合不同消费场景的门店形态的同时,也会持续开发新的零售门店 。
也就是说,关店尤其是关闭亏损门店,是业务优化调整,并不代表公司不行了 。
可是,COSTA曾在门店数量方面表现出与能力并不相符的野心 。
2006年,初入中国市场的COSTA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2018年开到2500家门店,拿下中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
2015年,COSTA调整了目标:到2020年,在中国的门店数量由当时的350家左右增长到900家 。
但在第一个目标本该达成的2018年,COSTA被可口可乐以51亿美元的对价收购;第二个目标的2020年,COSTA大幅度减少门店数量,总数依然在400家左右 。
当然,门店并不是咖啡市场的全部阵地 。卖场、商超、便利店、电商平台的即饮咖啡和速溶咖啡等等,都是咖啡市场的重要板块 。在被可口可乐收购之后,COSTA已经成为前者在瓶装饮料市场的棋子 。
从这个角度看,关闭部分门店,既不是COSTA自身能控制的,也不能完全证明COSTA在中国市场的失败 。
但COSTA关闭门店却是一个引子,引出了这家老牌咖啡巨头失利的真正原因,也引出了疯狂扩张、野蛮生长的国内咖啡市场 。
目前,国内咖啡市场呈现出三个最显著的特征: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品类多元化 。
2017年,国内咖啡市场规模的增速是20%,2018年则是31%,市场规模增速几乎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倍,逐年成倍数增长的增速,十分夸张 。
2018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为569亿元,预计2023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为10.8杯,届时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1806亿元 。
当雀巢和星巴克分别在1998年和1999年将速溶咖啡和现磨咖啡带入中国市场,这两种咖啡品类就一度占据着近90%的市场规模 。
提到咖啡,在家就喝雀巢的速溶咖啡,出门在外的第一反应则是星巴克的门店 。
近年来,咖啡豆、胶囊咖啡、挂耳咖啡等新品类开始在咖啡市场上挤出生存空间,快餐店、便利店、商超等也都纷纷推出咖啡类产品,移动互联网也在不断滋生新的连锁咖啡品牌 。
比如以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店,以喜茶为代表的新茶饮门店,依互联网而生的瑞幸和连咖啡,以及小则七八种多则几十种瓶装咖啡的便利店 。
现在提到咖啡,人们已经有了太多选择 。
市场规模扩大,品类丰富且结构优化,背后是消费者对于咖啡的认知水平与接受度的提升,也是资本的认可与追捧,更是从业者不可错失的机会 。
对于最早切入咖啡市场的老牌巨头而言,这更应该是水涨船高的好事,但COSTA偏偏就格格不入 。
一切都要从COSTA当年的辉煌说起 。
入华
1971年,意大利两兄弟Sergio Costa和Bruno Costa在伦敦成立了第一家COSTA咖啡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