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捞瓷元青花梅瓶的绝世之美,值得收藏!

【海捞瓷元青花梅瓶的绝世之美,值得收藏!】元青花上的苏青料由于其矿物元素成分的特殊性,使得青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沉,既吃胎又吃釉,立体感特别强,青花纹饰都有微微下沉感,尤其含铁高的地方显褐色结晶斑,有凹凸不平,青花入胎现象 。
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 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

海捞瓷元青花梅瓶的绝世之美,值得收藏!

文章插图
既然是外销瓷,那么我们能否从元青花瓷器上看出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撞击的痕迹?单从釉色上来看,构成了青花瓷的主体色彩为白色和蓝色,蓝白相间之中,形成了清新而艳丽的独特风格,单纯的蓝白二色中又蕴含着中西文化融合交汇的深层内涵 。我国汉族习俗通常将白色作为丧俗之色,而在中国北方、西域、西亚、东南亚地区许多民族中,白色是吉祥之色 。元代“国俗尚白,以白为吉” 。《蒙古秘史》中就有多处关于蒙古民族“尚白”的记载 。而相当的文献亦记载了蓝 色同白色一样,是波斯地区的喜爱之色 。在与中国开展贸易活动的中亚、西亚商人中,多以波斯文化为背景,他们都有着尚白、尚蓝的风俗,青花瓷器是否为贸易而生尚不敢断言,但无疑贸易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瓷器上的装饰纹样却蕴含更多的中国元素 。在这件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上,腹部所绘梅花、竹子、松树是我国古代瓷器的传统的装饰,即所谓的“岁寒三友”,通常隐喻文人士大夫超逸的情感和清高的节气 。而仰覆的莲纹装饰在中国早期的青瓷器上便已出现了 。再看梅瓶主体纹饰所绘的人物故事,在《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及《汉书》卷三十四《韩信传》中均有记载,后演绎成小说及戏曲 。故事大意为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而贬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中王 。刘邦让张良往各处寻访堪任元帅的人才,伺机灭楚兴汉 。张良得知韩信是个人才,却在项羽部下未得重用,便劝其弃楚归汉 。韩信至汉,萧何面试后对韩信非常赏识,竭力推荐于刘邦之前 。刘邦当时却并未加以重用 。韩信得知,假意逃走 。萧何闻讯,立即前往追赶,在一个月夜,方才追及 。萧何再荐于刘邦,刘邦乃拜韩信为大将 。值得一提的是,梅瓶上所绘纹饰虽为中国传统戏曲故事,然画面中出现的艄公,其长相与装束却明显异于中原人,带有西域人的特点,似与元代帝国地跨欧亚大陆有关,可谓独具匠心 。以历史故事作为元青花装饰题材是因当时元曲的深入人心?或是具有臧否人物的深意且不去争议,但青花瓷器中人物纹作品极为少见却是不争的事实 。
海捞瓷元青花梅瓶的绝世之美,值得收藏!

文章插图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 。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 。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 。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
元青花概念: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
目前所见的人物故事有“昭君出塞图”、“周亚夫屯军细柳营”、“三顾茅庐”、“四爱图”、“鬼谷子下山图”等 。毕竟在元代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瓷器的烧造难免会留下相对粗糙和随意的一面 。由于受制瓷工艺技术的限制及窑炉温度控制的不确定等因素干扰,大件的元青花瓷器极易变形,而使用进口钴青料烧制的器物固然呈色浓艳,但却多晕散,聚釉处还会留有褐色的结晶斑 。极大的限制了工匠的艺术创造,因此成功的人物纹青花瓷器便弥足珍贵 。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曾出土了一件青花“四爱图”梅瓶,可见其在明代时即被皇 族国戚和王公大臣视为宝物,亦或是朝廷赏赐之物,代表了相当的身份地位 。此件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整体造型端庄挺拔,丝毫没有元青花瓷器中常常出现的大气有余而规整不足的现象,绘制人物精致细腻,表情描绘恰到好处,它在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各方面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体现了景德镇制瓷工匠高超绝伦的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