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版 海捞瓷元青花梅瓶大赏

元青花的鉴定以及各种珍 稀的瓷器的鉴定要走常规鉴定和科技检测相结合的路子,互补共进,得出正确结论 。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
元青花两多:多无款,多底部不施釉.元青花和明洪武青花中有款,底部施釉的数量很少.瓷器开始大量写款开始于明永乐,但永乐瓷器中也不少是没有款的.底部多不施釉,元青花器物施釉不到底,正好给后人观察胎土提供了条件.过去有人说元青花底是糊米状,这是错误的,准确说应该是糯米状,象用天津小站大米熬稠稀粥一样晶莹透亮.元青花的底部什么样,它瓷胎也应该什么样.

收藏版 海捞瓷元青花梅瓶大赏

文章插图
既然是外销瓷,那么我们能否从元青花瓷器上看出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撞击的痕迹?单从釉色上来看,构成了青花瓷的主体色彩为白色和蓝色,蓝白相间之中,形成了清新而艳丽的独特风格,单纯的蓝白二色中又蕴含着中西文化融合交汇的深层内涵 。我国汉族习俗通常将白色作为丧俗之色,而在中国北方、西域、西亚、东南亚地区许多民族中,白色是吉祥之色 。元代“国俗尚白,以白为吉” 。《蒙古秘史》中就有多处关于蒙古民族“尚白”的记载 。而相当的文献亦记载了蓝 色同白色一样,是波斯地区的喜爱之色 。在与中国开展贸易活动的中亚、西亚商人中,多以波斯文化为背景,他们都有着尚白、尚蓝的风俗,青花瓷器是否为贸易而生尚不敢断言,但无疑贸易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瓷器上的装饰纹样却蕴含更多的中国元素 。在这件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上,腹部所绘梅花、竹子、松树是我国古代瓷器的传统的装饰,即所谓的“岁寒三友”,通常隐喻文人士大夫超逸的情感和清高的节气 。而仰覆的莲纹装饰在中国早期的青瓷器上便已出现了 。再看梅瓶主体纹饰所绘的人物故事,在《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及《汉书》卷三十四《韩信传》中均有记载,后演绎成小说及戏曲 。故事大意为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而贬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中王 。刘邦让张良往各处寻访堪任元帅的人才,伺机灭楚兴汉 。张良得知韩信是个人才,却在项羽部下未得重用,便劝其弃楚归汉 。韩信至汉,萧何面试后对韩信非常赏识,竭力推荐于刘邦之前 。刘邦当时却并未加以重用 。韩信得知,假意逃走 。萧何闻讯,立即前往追赶,在一个月夜,方才追及 。萧何再荐于刘邦,刘邦乃拜韩信为大将 。值得一提的是,梅瓶上所绘纹饰虽为中国传统戏曲故事,然画面中出现的艄公,其长相与装束却明显异于中原人,带有西域人的特点,似与元代帝国地跨欧亚大陆有关,可谓独具匠心 。以历史故事作为元青花装饰题材是因当时元曲的深入人心?或是具有臧否人物的深意且不去争议,但青花瓷器中人物纹作品极为少见却是不争的事实 。
收藏版 海捞瓷元青花梅瓶大赏

文章插图
在元代和明代早期,当青花的制作工艺还不太成熟的时候,必须这样做才能够提高成品率 。显微结构研究的结果表明这种假设是对的 。显示元青花晕散区的断面显微结构表明,元青花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发育得特别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元青花色料中含有较多的钙,使反应层附近釉的高温粘度降低,流动性提高,因而有利于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造成晕散现象 。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的蓬勃生长也产生同样的效果 。
青花瓷始于唐代,最盛行的时候是元代,元代在景德镇已经烧制出来的相当不错的青花物件了,元青花也是彻底开启也漂亮纹饰丰满的时代,青花瓷延续至今,它的艺术它的美它的价值都是极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