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价值连城的海捞瓷元青花梅瓶

【镇馆之宝,价值连城的海捞瓷元青花梅瓶】元青花因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青花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博物馆看重,收藏了不少此类精品瓷器 。
青花发色有浓艳、浓艳、青灰三种 。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浓艳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运用 。相当有些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驳、且较深 。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色,即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轻轻地泛绿 。元代运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数氧化铁 。在高温的效果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相互集合,构成深色结晶斑驳 。在显微镜下调查,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驳沉于釉下 。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仅仅在国产青花产中简略地参加氧化铁粉,在高温的效果下,这些氧化铁会敏捷浮到釉子外表构成结晶 。在显微镜下调查多呈矿渣状斑驳 。

镇馆之宝,价值连城的海捞瓷元青花梅瓶

文章插图
既然是外销瓷,那么我们能否从元青花瓷器上看出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撞击的痕迹?单从釉色上来看,构成了青花瓷的主体色彩为白色和蓝色,蓝白相间之中,形成了清新而艳丽的独特风格,单纯的蓝白二色中又蕴含着中西文化融合交汇的深层内涵 。我国汉族习俗通常将白色作为丧俗之色,而在中国北方、西域、西亚、东南亚地区许多民族中,白色是吉祥之色 。元代“国俗尚白,以白为吉” 。《蒙古秘史》中就有多处关于蒙古民族“尚白”的记载 。而相当的文献亦记载了蓝 色同白色一样,是波斯地区的喜爱之色 。在与中国开展贸易活动的中亚、西亚商人中,多以波斯文化为背景,他们都有着尚白、尚蓝的风俗,青花瓷器是否为贸易而生尚不敢断言,但无疑贸易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瓷器上的装饰纹样却蕴含更多的中国元素 。在这件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上,腹部所绘梅花、竹子、松树是我国古代瓷器的传统的装饰,即所谓的“岁寒三友”,通常隐喻文人士大夫超逸的情感和清高的节气 。而仰覆的莲纹装饰在中国早期的青瓷器上便已出现了 。再看梅瓶主体纹饰所绘的人物故事,在《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及《汉书》卷三十四《韩信传》中均有记载,后演绎成小说及戏曲 。故事大意为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而贬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中王 。刘邦让张良往各处寻访堪任元帅的人才,伺机灭楚兴汉 。张良得知韩信是个人才,却在项羽部下未得重用,便劝其弃楚归汉 。韩信至汉,萧何面试后对韩信非常赏识,竭力推荐于刘邦之前 。刘邦当时却并未加以重用 。韩信得知,假意逃走 。萧何闻讯,立即前往追赶,在一个月夜,方才追及 。萧何再荐于刘邦,刘邦乃拜韩信为大将 。值得一提的是,梅瓶上所绘纹饰虽为中国传统戏曲故事,然画面中出现的艄公,其长相与装束却明显异于中原人,带有西域人的特点,似与元代帝国地跨欧亚大陆有关,可谓独具匠心 。以历史故事作为元青花装饰题材是因当时元曲的深入人心?或是具有臧否人物的深意且不去争议,但青花瓷器中人物纹作品极为少见却是不争的事实 。
镇馆之宝,价值连城的海捞瓷元青花梅瓶

文章插图
元青花琢器部分,是分断制作,大多数是为三接四部,即:颈部、腹部、底部、成型后用胎泥相接成型,但部器物也有不接底工艺 。采用湿胎接法,多见器物接口挤出胎泥,也有规整合缝接口严密,不见胎泥外液 。为了保证接口的牢固性,器内挤出的胎泥不做修理,外壁修胎也有保留,因此,元代器物腹部很大部分有明显凸痕 。器物内壁、底部多不施釉,大罐内防渗漏刷釉或简单荡釉 。足墙多数较矮,内外斜削,有部分器底垫烧留下大小黑斑点 。小件器还有垫烧留下细沙粒 。有些小罐、小瓶可以见到古人浸釉时,用手抓捏留下的清晰指头印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