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创业团队长不大?( 二 )


创业的过程也许并不像海豹突击队执行任务一样性命攸关,但道理相通 。创业者和团队要风雨同舟,创业顺利则共享富贵,创业失败也要能共同承担后果 。
在成员之间建立互信,能使团队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具备重新布局的能力;而知道重新布局之后做什么,就需要提前明确统一的目标 。
稳定环境中(例如传统企业),个体完成所属层级的短期目标足矣 。而在如今多变又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团队成员更应把握总体、长期目标,并以此为内核,充分评估风险和应变模式 。
“明确的目的性意味着团队中的互信,而团队中的互信又促进了团队努力的目的性 。”于是,原子化的个人凝聚成有效的团队,足以应对任何错综复杂环境中的威胁 。
要想赢得球赛,每一名足球运动员不仅要守住自己的那一片草皮,还要为整支球队的胜负担起责任 。
不管是“五虎将”还是“七剑客”,绝大多数创业公司都是从几个人的小团队慢慢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创业公司中,核心人群有四类:创始人、合伙人、核心员工和投资人 。在轻资产驱动的公司中,前两者的搭配更为常见 。
作为公司最为早期也是最为核心的团队,成员彼此和睦与否、信任与否、目标是否一致,沟通是否顺畅,不仅奠定公司适应能力的高低,更关乎公司持续发展的命脉 。
由线及面:调整架构,扩展组织规模

想维系好大规模的组织,要比想象中难得多 。
有效的核心小团队是搭建灵活组织架构的基础,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将核心团体在适应力及凝聚力上的优点扩大到更大的规模,比如企业层面 。然而这并不容易 。
攻克点一:小团队自扫门前雪,可以吗?
在咨询领域,有一个原则叫MEC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过去,MECE式结构在组织框架中应用广泛:领导者自上而下地进行指挥,拆解并分配任务,而被指示者只需听命于上级,自扫门前雪 。传统的军事指挥架构、公司运转架构,都是这样 。
在MECE的思路下,所分类别之间不存在重合,但合在一起就能覆盖整个概念 。
在上一部分的step 1中,我们已经搭建起一个个小团队 。这虽然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调整适应能力,但是改善仍然非常有限 。更多的情况下,在组织下层出现大量有效小团队的同时,上层建筑依然是指挥控制式的结构 。
下层为团队结构,上层仍是指挥控制式结构
从团队架构的视角来看,这样的结构在横向上层级分明,在纵向上职责清晰,如果每个小团队各自都能勤奋工作,那么整体上似乎足以实现最高效的运转 。然而,和其他控制型架构一样,当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仍有失灵风险 。
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是通用汽车公司的第八任总裁,在其长达25年的掌舵生涯里,通用汽车经历了空前的增长,甚至在“大萧条”时期依然强劲 。斯隆为通用汽车建立了在当时堪称革命性的体系,并将其描述为“用协调式控制进行去中心化行动”——也就是所谓的“深井”体系 。 
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是互相关联的环境,现代公司必须能跟上这种环境的节奏 。一家公司的顺利运转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协作,比如研发、销售、市场、战略、收购等等 。公司中的每个部门(即小团队),都不能局限于自己的那一方领地,而要乐于分享资源与信息,突破“深井”,彼此之间取得横向上的有效联系 。
攻克点二:大多数创业公司止步于50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