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创业团队长不大?( 三 )


对于大多数货物和服务而言,当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收益会逐渐有所减少 。这是微观经济学中“边际收益递减”的概念 。
“厨房里的厨子太多了”,是“边际收益递减”理论套用在人力资源上的典型问题 。当“厨房”被“厨子”填满,傲慢便引起冲突,沟通便出现摩擦,互信便受到损伤 。
“有人认为团队越大越好,因为大的团队拥有更多的资源,这其实是个谬误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J. 理查德·哈克曼(J.Richard Hackman)提出,“随着团队扩张,团队成员间各种需要管理的联系也会迅速增加 。”想要维系好团队,要比想象中难得多 。

1人至10人:元老级员工对新员工的接纳变慢 。他们内心中开始出现愤懑感,对新人出错的容忍度变低,尽管那些错误也是他们曾经犯过的 。
10人至25人:第二批员工开始形成自己的小圈子 。他们越来越重视职位头衔及在公司中的地位 。日常的交流中,带有“高级”二字的职位名称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
26人至39人:出现“权力的游戏”,“而立之辈”会对公司内部的“顽固守旧派”怀抱不满情绪 。
40人至49人:越来越多人觉得“发生了什么?现在到底是什么状况?!”
【为什么很多创业团队长不大?】——《为什么大多数创业公司止步于50人规模?(Why Startups Fall Apart at 50 Employees)》
Joe Procopio曾是11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总结一路以来的创业教训,他发现,虽然以上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创业公司,但在创业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它们总会经历类似的阶段 。
许多案例都能证明,规模妨碍团队的协调能力,而协调能力的弱化,会成为整个组织前途的不祥征兆 。
在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人员变动保持谨慎 。不管是人才的引入还是调出,都应该循序渐进 。在公司价值逐步放大的过程中、在考虑团队结构合理性的基础上,有节奏地调整 。
关键词一:共享,连接信息断点
共享意识包含两个因素:一是极端的、分享性的透明度,二是在各个团队之间建立强横向关联 。
动作电影里总有这样的桥段——身材健壮的FBI特工神情严肃,压低声音:“必要时我会告诉你,但我觉得没有必要 。”
影视来源于生活,军事组织或更为庞大的组织在处理重要情报时正是如此:心照不宣地对相关信息保密并沉默 。
然而,嘴上说着“有必要会告诉你”的“FBI特工”、管理者、甚至是某种算法,真的能无误差地判断出“有必要”的时机吗?
《赋能》告诉我们,假装能清楚预见信息并以此为前提继续运作是骄傲自大的表现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重新考虑组织内分享信息的方式 。
织要想在各因素高度关联的环境中平稳运作,就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整个体系的全貌,拥有体系思维 。
与此同时,在组织内部实现一定的透明度,培养共享意识,则是把信息沟通机制扩散到所需要的规模的必备条件 。
从城市运作到细胞活动,体系思维可以被用来理解许多事情 。
共享意识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极端的、分享性的透明度 。这种做法能让所有参与者意识到组织的整体情况,让各个“深井”小团体达成系统性理解,完成协作,这一点类似于小团队中的“共同目标”意识 。其二是在各个团队之间建立强关联,在各个单位之间建立强大的横向联系,这点则对应了小团队的第二个构成要素——“互信” 。
一定意义上,共享意识正颠覆我们对于信息和责任的看法 。下一步,权利和领导将由“赋能”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