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没能成为救市之作( 二 )


在电影中,诺兰还延续了一贯的配乐风格,大量的电子乐贯穿整部电影,然而并没有成为电影的加分点,让不少观众觉得突兀且不适 。
有影院在播放《信条》的时办公室玻璃被震碎,不少影院反映播放该片的时候需要调低音量来保证观众的舒适体验 。
在9月4日浙江台州万达影院的首映现场,银幕后方突然起火,在后续调查中得知,很有可能是音箱正负极短路引起的明火 。《信条》中大量的重音音效,十分考验影院设备 。
如果说诺兰或片方的初衷是让观众二刷甚至三刷来看懂《信条》,那这部影片的失策之处就在于:故事情节虽然足够复杂,但观众已经没有再去探究影片逻辑的欲望 。
诺兰的粉丝也许会喜欢接受这样的挑战,但是对于构成观影主力的普通观众来说,这样的方式并不会受到青睐,因为电影情节缺少共鸣,没能让观众享受其中 。
以在中国票房最高的诺兰电影《星际穿越》为例,尽管剧情同样烧脑,但是故事中的父女关系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情感共鸣 。即使对电影的科学依据一知半解,观众也不会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 。
非线性叙事手法和极其创新的视觉奇观,一直是诺兰电影的特点,但是观影门槛的一再提高,对于观众带来了极大考验 。拍到第十一部长片的诺兰,可能已经摸到了普通观众对“烧脑”的接受度上限 。
《信条》遗产:
没突破诺兰在华基本盘,回本更艰难
单就中国市场来说,《信条》最终不仅没能突破诺兰的基本盘,甚至还有倒退的趋势 。《信条》首周票房2亿低于预期,最终票房已经从原先的6-7亿下调至4亿出头 。
其实国内市场环境对《信条》是利好的 。
《八佰》虽然分走了其部分观众,但是也重新唤起了大众对电影市场的热情;没有其他同类题材大片与之竞技,为《信条》提供了充足的排片空间;而晚一周上映的《花木兰》,还没有上映就遭遇了大面积差评,已经失去了一部分竞争力 。
然而《信条》大打“极度烧脑”的营销策略,不仅没能转化成更多票房,反而成为了阻碍 。从灯塔的用户画像来看,《信条》观众男女比例为4:1,损失了大部分的女性观众,诺兰在三四线城市的支持度也没有好转迹象 。
“烧脑论”虽然增加了影片的话题度,但同时也让很多观众望而却步 。
也许是《信条》的宣传团队已经预感到会出现因“烧脑”而劝退观众的现象,所以有意识与一些电影垂直媒体、影评人、B站up主合作,试图通过短视频内容将影片中的烧脑概念、情节、甚至最终答案都提前“剧透”给观众了,但是《信条》最终还是没能收获下沉市场用户 。
在中国市场超水平发挥的可能性消失后,《信条》的保本之路将会更加艰难 。
《福布斯》曾撰文探讨了《信条》的票房预期,认为该电影很难在北美取得超过《敦刻尔克》1.89亿美元的票房 。从北美首周仅2000万美元出头的票房表现来看,这样的预测越来越接近现实 。
根据《娱乐周刊》的报道,《信条》的预算高达2.25亿美元,全球范围内至少要赚取4亿美元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考虑到影片额外的宣发成本,影片真正回本的票房数字还会更高 。
虽然出品方华纳兄弟表示,会延长《信条》在院线持续上映的时间,但是考虑到欧美疫情持续,很难保证影片在延长上映期内能在市场上掀起什么水花 。
作为在疫情时期第一个敢于回归影院的好莱坞顶级商业巨制,《信条》的确体现了片方和诺兰的勇气和对影院行业的支持,但影片口碑和票房双双不及预期的现实,将更大的压力转移给了《神奇女侠1984》《黑寡妇》《007无暇赴死》等接下来几部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