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没能成为救市之作

豆瓣7.8分,烂番茄新鲜度79%,IMDb评分7.9 。
这便是诺兰全新巨作《信条》上映后得到的反馈 。这样的口碑放在其他电影上可能还算不错,但对诺兰来说,却算得上“不及格” 。
作为被业界寄予厚望的影院救市大片,《信条》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不如预期 。
在中国市场,《信条》9月4日首映排片占比大幅超过《八佰》,然而周末三天连续被《八佰》反超 。截至9月8日中午,《信条》累计综合票房也只有2.35亿 。
相比《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豆瓣上9.3的神作高分,这一次《信条》的评价几乎垫底,仅仅高于诺兰十几年前的《失眠症》 。
在北美市场,尽管有影迷不惜开车四小时到外地看《信条》的“佳话”,影片首周票房也不过2000万美元 。在欧洲,票房也不及预期 。
尽管有上座率被限制在30%、纽约洛杉矶两大重镇影院无法开门等客观原因,影院观众打出的B级评分,依然说明了影片留给观众的不佳观感 。
对于投资超过两亿美元的《信条》来说,目前回本依然还是个问题 。截至9月8日,影片全球票房刚过1.5亿美元,未来几周的票房征程面临不小的压力 。
问题出在哪?
粉丝吹到爆的复杂逻辑
突破了大众对“烧脑”的接受度
【《信条》没能成为救市之作】诺兰导演的作品向来以“烧脑”和有想象力为特点,前有带观众走进梦境的《盗梦空间》,后有展示五维空间的《星际穿越》 。这两部电影都在故事中自然而然的让观众接受了诺兰构建的前卫世界 。
《信条》讲述的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复杂:一名曾经为美国中情局工作的顶级特工,在经过考验之后,任务是阻止来自未来世界的人毁灭当代的人类 。事实上,影片前半段就是正常的谍战片 。
但在故事中段,观影的门槛骤然提升 。主角突然进入了逆行世界,与正向世界的人相背而行,就连对打的动作场面都是截然相反 。
诺兰通过非线性叙事不仅将故事融入了时间逆转的元素,还延伸出了逆熵、时间钳形运动等硬核概念 。
为了让观众理解,电影的前半段,诺兰都在利用角色之间解释性的对话来引导观众跟上剧情,但到了第三幕的大场面,诺兰已经顾不上观众看不看得懂了,每一秒镜头都在释放大量信息 。
用剧中角色的话来说就是:不要试图理解它,去感受它 。
这样做的后果是,普通观众到了后半段已经云里雾里 。
相比《盗梦空间》中通过女造梦师不断的提问来引导观众,《信条》给出的信息要素更多只限于直白的“提到了” 。而过多的信息和概念也没能在一部电影的容量中得到消化 。
就像知名影评网站RogerEbert对《信条》的评价:一味对大多数人无法跟上的情节进行分析,而忽视了影片的气氛和呈现效果 。节奏过快的镜头,虽然注意了叙事效率,但也让人一头雾水 。
有些影迷就提出:这个故事如果改编成六集的美剧,也许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 。
对于诺兰的影迷来说,可以尽情享受在电影强大的逻辑之中,进行一场反向思维的狂欢,但是对广大观众来讲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
影片对于时空逆转和相关概念的呈现富有极大的想象力,然而代价是角色更加平面和功能化,缺少了角色张力 。
《好莱坞报道》的影片一语中的:这是一部冰冷、充满理智的电影,它很容易让人欣赏,充满了大胆和创意,但几乎不可能让人爱上它,因为它缺乏一定的人性 。
因为角色的功能化,让《信条》除了大胆的脑洞之外,缺少了一些让观众动容的情节,而这也成为了这部电影口碑大受影响的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