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之下,邯郸之战何以能够胜利?( 二 )


文章插图
然而此时秦国内部有一个人不愿意是最不愿意看到白起再一次立下不世之功的,这个人就是当时的秦国丞相范睢,而范睢和白起的矛盾在邯郸之战前则开始进一步激化:
本身白起是前任秦国丞相魏冉所举荐的,史学之中有一种说法是“魏冉为相,白起为将”是秦国的最佳组合 。然而由于范睢的介入,导致魏冉最终被秦昭襄王罢黜,这无疑是魏冉和白起矛盾的根源 。“长平之战”后,白起凭借着此次胜利已经和范睢平起平坐了,而其一旦在“邯郸之战”之中取得胜利那么无疑会压范睢一头,而这又是范睢本人不愿意看到的 。当赵国君臣挑拨白起和范睢之间的关系之时,精明如范睢难道会看不出来这是赵国君臣的“缓兵之计”吗?恐怕不可能,然而就是这个赤裸裸的阳谋却逼得范睢不得不往里跳,很显然在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面前范睢选择了后者 。

在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之下,邯郸之战何以能够胜利?

文章插图
在秦昭襄王的诏令之下,白起不得不退兵,看着灭赵的“不世之功”就让范睢给搅黄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则再一次激化,赵国君臣利用这个空档趁机恢复自身的实力,这大半年时间固然不能改变秦强赵弱的绝对优势,却让秦国失去了灭赵的最佳时机:
首先,赵国君臣利用这大半年的缓冲期成功的在赵国都城邯郸周边构起了防线,为之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长平之战”结束之后的赵国举国沉浸在悲痛之中,可以说都还未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就是这大半年时间的足以让悲痛之情化为力量抗击秦国,“哀兵必胜”这词用在彼时的赵国身上最为合适 。第三,大半年时间也足以让赵国利用这段时间开始进一步拉拢盟友,彼时的赵国君臣清楚知道在如此绝境之下光靠赵国一国之力是守不住邯郸的,因而这大半年的时间之内赵国奔走四方拉拢盟友 。可以说正是由于秦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秦国失去了攻灭赵国的有效时机,这一幕就如同长平之战前的赵国:在攻与守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而彼时秦国朝堂的矛盾也聚焦在了打与不打之间 。可以说秦国白起和范睢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秦国在“邯郸之战”中惨败的最主要原因 。
合纵破秦发挥了巨大作用
“长平之战”的赵国的确是吃了外交上的亏,赵孝成王自身也清楚凭借一己之力是难以抵抗秦国的,因而我们有看到他积极地向列国派出使臣换取粮食等以此来支撑赵国国内缺粮的局面 。
然其毕竟太年轻,在向列国派出使臣的同时,私底下却又和秦国议和,此举无疑是让秦国抓住了把柄,被其大肆宣扬之后列国最终只得作壁上观 。外加上秦赵两国之间的对决无论是哪国胜利对周边列国来说都是一个极为不安定的因素,因而坐山观虎斗令其两败俱伤才符合当时山东列国的利益 。
总之归纳来说,赵国在“长平之战”时外交失败的原因是以下:
赵孝成王太过于年轻,战与和之间的摇摆不定让秦国钻了空子 。列国心怀鬼胎,坐山观虎斗的心理让列国无所作为 。然而在“邯郸之战”之时形势已经急转直下发生了变化:
之前两超多强的时代已然变化为“一超多强”,倘若任由秦国灭赵,秦国的实力将急速增长,那么列国就尽皆为鱼肉了,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列国则必须救赵 。赵国将本该割让给秦国的土地都已经给了列国,换句话来说此时之列国已经成为了长平之战前的赵国,不救赵那么其一旦腾出手来,那么列国就将承受秦国的怒火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秦国在征伐列国的过程当中制造了太多的敌人,“天下苦秦久矣”这句话并非是一句空话,数次“河西之战”让魏国跌下神坛,“鄢郢之战”让楚国的宗庙、都城毁于一旦,而这些都迫使列国在“邯郸之战”和赵国在同一条战线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