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之下,邯郸之战何以能够胜利?

战国中后期,一场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大战在赵国境内展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
此次战役以秦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而与之相对的战国后期的另一霸主赵国在此次大战中损失了四十五万人,赵国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一度有国家灭亡之风险 。
从长平之战之中的秦赵对决之中就能看到,彼时赵国军事力量虽然是列国之中首屈一指的存在,但是和秦国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其中经济上的差距更是一目了然,主场作战之赵国竟然在粮食军需问题上比之客场作战的秦国远远不如,可见纵使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却终究未能改变赵国的颓势 。

在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之下,邯郸之战何以能够胜利?

文章插图
当时有少部分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两国之间的差距,可却还是未能挽回赵国的颓势 。然而笔者看来有赵国君臣自身也犯了两点致命性错误导致长平之战最终失败:
对秦盲目的乐观主义:长平之战爆发前,秦赵之间爆发了一场阏与之战,这一战赵奢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之下打赢了这场战争,可以说就是这一次胜利刺激了赵国,在他们看来能够打赢一次就能够打赢第二次 。赵孝成王过于年轻:我们从之后赵孝成王能够认真听取虞卿的正确意见来看,赵孝成王并不是一个昏君,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长平之战之时,赵孝成王还是过于年轻了 。他一方面知道外交关系的重要,积极拉拢列国共抗强秦,可是另一方面却没有清晰认识到秦赵之间的大战已经不可避免,而他私下和秦国议和的举动最终到账成为长平之战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的确是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当此赵国危急之时,赵孝成王正确听取了苏代等人的意见,以割地的方式进一步挽回生死存亡的赵国,同时利用范睢和白起之间的矛盾迫使白起退兵,这样一来赵国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
此时赵国内部一个名叫虞卿的大臣对赵国割地发出了不同的见解:割地固然可以为赵国争取一线生机,可是一旦秦国实力有所恢复,那么便会对赵国再一次形成泰山压顶之势,故与其如此倒不如将本该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割让给山东列国,让他们和赵国站在同一战线上共抗秦国 。
赵国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再一次激怒了秦国的怒火,“长平之战”一年之后,秦赵两国重燃战火 。
与“长平之战”不同的是,此次大战之中有生力量损失殆尽的赵国竟然奇迹般地抵挡住了秦国的连番进攻,那么是什么原因何以让赵国能够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呢?
在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之下,邯郸之战何以能够胜利?

文章插图
秦国内部的矛盾导致秦国失去了灭亡赵国的最佳时机
“长平之战”结束后,武安君白起已经开始进一步图谋灭赵了,其副将王龁、蒙骜等人都已经肃清了围绕在邯郸周边的据点,可以说只要其一声令下,那么赵国绝对有覆灭之危险 。
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其本身就对战局有充分的认知,当时赵国内部的情况是这样的:
举国上下都未从长平之战中的悲伤以及震惊之中恢复过来,此时赵国朝野弥漫在了一股悲伤的情绪之中,可以说此时的赵国军民无疑是行尸走肉,根本架不住白起的进攻 。在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之下,赵国根本来不及重新构筑防线,且此时邯郸周边的据点都已经被白起肃清了,可以说整个邯郸就是赤裸裸地暴露在了白起的铁蹄之下 。可以说,此时的秦昭襄王如果能够正确地听取白起的意见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赵国会提前几十年灭亡 。
在有生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之下,邯郸之战何以能够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