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化产业如何乘风破浪

疫情后的文化产业面临哪些新“危”与先“机”?文博会组委会携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清科集团,于2020年9月5日在北京举办“第九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大会”,大会将促进投资界与文化产业界高端资源融合融通,以资本之力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发展 。
大会上,在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徐诗的主持下首创创投总经理卢文毅、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华映资本主管合伙人王维玮进行了以“2020 文化产业如何乘风破浪”为主题的讨论 。

2020,文化产业如何乘风破浪

文章插图

以下为现场内容实录,经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整理:
徐诗:大家早上好,今天很荣幸参加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大会,其实我是一个偏技术驱动消费产业的投资人,跟泛消费、文化有点渊源,今天有幸在隆福寺参加这个论坛 。在今年动荡的2020,我们相聚于此,探讨中国文化创新产业的前路 。请各位嘉宾自我介绍,您基金的情况,在哪些文化消费赛道做了投资的布局 。
卢文毅:非常感谢各位 。文化产业不光是传递信息,更是互相启发 。我们圆桌论坛不是说大家传授什么,而是希望通过我们四位,能能够对大家的工作或学习有启迪作用 。
我叫卢文毅,北京首创创业投资公司成立20年了,之前走典型的国有道路,从重组做起,到后来的PE和VC基金 。2018年,我们按照要求做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一方面退出过去做的一些环保制造产业,另一方面全新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投资 。我们的抓手是北京市文化推荐产业目录,当时有三个方向,第一是文化空间,第二是文化空间的运营,第三是文化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们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做 。
投资阶段很难用一句话说,文化投资中间也建了两个基金在不同的领域去探索,基本上还是围绕空间运营加内容打造成循环 。
我们郎园是2.0升级版本,房租不足以覆盖运营 。通过周边C端消费吸引人气获得收益做各种活动,就是2.0的版本 。郎园背后的逻辑是用消费带动园区收入,运营能够提升一个档次,加入投资形成大循环,通过对这些企业赋能,投资推动企业成长,从股权获取收益,这条路蛮艰辛,投资范围和区间不能受你园区限制,我们现在慢慢探索,但我觉得是一条艰辛的路,也是未来的方向 。英诺走的比我们在前面 。我们也在学习 。
王晟:谢谢卢总 。首创文创园我特别喜欢,第二个餐饮、办公,而且我有一个朋友刚开了一个俱乐部,英诺授权的就在我们郎园里,好像马上开业了,我们得到一个消息,说要关门了,这个反差很大 。
我们一直专注天使投资,努力为优秀创业者递一张支票 。目前英诺在三个大领域做投资,深科技、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围绕芯片、5G的基础建设、AIOT、机器人,另外还有消费投资、文创领域的投资,某种意义上把文创看成文化消费,而且文化和消费之间的边界在大幅度的模糊 。从前两三年来看,的确受到非常大影响 。一会儿我们可以再聊一聊 。
王维玮:我是王维玮,来自华映资本 。我们从2009年开始做投资,最早是数字内容和互联网,后来开始讲互联网+,一直在看数字内容+、内容+消费、内容+科技 。新媒体渠道的变化、大家获得消费品信息和购买方式的变化,使得消费和文化内容逐渐融合 。我们现在主要在内容+消费、科技等领域做布局 。
徐诗:我们公司是一家成立第五年的机构,立志于做创业者基金,瓜子的CEO,之前是赶集的创始人,我在网易做了七年高管,我们活跃的基金管理规模是6亿多美金,主要在消费、出行教育这些领域,有些领域跟文化沾边,上个月收购了理想汽车 。我想请教几位,在今年疫情之下,对文化产业投资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90后也30岁了,代继迁移之下有什么文化投资的变局?看到了什么样的机会?先从卢总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