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农民起义大多失败?从口号就可看出端倪!( 二 )


黄巢虽继承王仙芝的衣钵,但在政策上却十分善变,没有切实为百姓着想 。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就变得滥杀无辜,没能正确处理好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最终落得功亏一篑 。
5.“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
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以“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为口号,发动明教教徒起兵反元,随后建立以韩林儿为首的“韩宋”政权 。公元1358年,红巾军攻占汴梁并迁都至此 。但随后在元军反扑过程中损失惨重,只能不断打游击,还是在朱元璋的帮助下“韩宋”政权才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 。
6.“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正当刘福通带领黄河以北的红巾军跟元军大战时,长江以南的朱元璋逐渐崛起,之后更是先后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 。1367年11月,朱元璋发出讨元檄文,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朱元璋出身低微,父母都是被饿死的,之后化身游僧四处化缘度日,十分清楚民间疾苦,而他提出的口号也十分接地气,既包含了恢复中华的大国复兴梦,也有救济斯民的脱贫致富梦 。在这一口号的推动下,徐达率领25万大军进行北伐,不到1年时间就攻克元大都 。
难能可贵的是,朱元璋创立明朝后也没有忘本,不仅对贪官污吏痛下杀手,还要求王公贵族不得与民争利,哪怕是驸马都尉欧阳伦犯事也直接赐死 。纵观中国古代史,对地主阶级的打压没有比朱元璋更狠的 。

为什么古代农民起义大多失败?从口号就可看出端倪!

文章插图
7.“均田免赋”
朱元璋虽然能够做到设身处地为百姓服务,但其他人并没有这种觉悟,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的恶果逐渐呈现,崇祯面对这些难题却无能为力 。公元1628年,马贩子高迎祥在安塞起义,号称“闯王” 。8年之后高迎祥被捕遭到处决,李自成继承“闯王”名号,继续带领起义军四处征战 。公元1640年,河南大旱,而福王朱常洵富可敌国对灾情却无动于衷,反倒是李自成担任起了赈济灾民的责任,并接纳了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谋士,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从此李自成的军队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兵力 。
明末之所以会财政崩溃,没钱打仗、没钱赈灾,就是因为长期的土地兼并导致大户握有大量土地却不用纳税,而百姓手中土地少却要缴税,遇到干旱没有吃的就会揭竿而起 。李自成显然是抓住了重点,以田地和赋税的改革来吸引农民加入起义军,当李自成攻克一个地方之后经常会宣布“三年不征”、“五年不征” 。一边是不对百姓加税,一边是几十万的军队要打仗,只能掠夺大户财产维持军费开支 。
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城,明朝灭亡 。此时李自成已不是地方割据势力,有很大希望建立全国性政权,而要建立全国性政权就离不开知识分子的支持 。但是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已经发生转变,进入北京城一周之后就对士绅进行拷缴,虽然获得了至少3700万两白银作为军费,但也由此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
8.“天朝田亩制度”、“圣库制”
“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开始进入中国,落榜生洪秀全接触到基督教后将其教义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创立了“拜上帝教” 。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并建立太平天国 。公元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宁,之后定都于此并改称“天京” 。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所有田地均属于国有资产,根据产量不同将土地分为3级9等,按照土地和人口数量的多少进行分配,16岁以上的男女可参与平均分配土地,15岁以下者减半 。太平天国还设立了“圣库”制度,规定所有的粮食、金银、盐油基本生活物品也要上缴到“圣库”,然后再按需求进行分配 。平民则25家设立1个国库,婚丧嫁娶皆可从国库支取所需钱粮物品 。即便是在行军打仗途中也不允许个人私藏财产,如果个人财产超过5两可能会受到鞭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