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大妈被忽悠、理财经理一问三不知 银行代销基金乱象调查

_原题为:大爷大妈被忽悠、理财经理一问三不知 银行代销基金乱象调查
摘要【大爷大妈被忽悠、理财经理一问三不知 银行代销基金乱象调查】“现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越来越低了 , 您不妨看看我们这款基金 , 目前收益率已经达到10%……”在去银行办理业务或是咨询理财事宜时 , 你是否也经常听见这样的劝说?(中国证券报)
“现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越来越低了 , 您不妨看看我们这款基金 , 目前收益率已经达到10%……”
在去银行办理业务或是咨询理财事宜时 , 你是否也经常听见这样的劝说?
当前银行理财经理缘何如此“卖力”推荐基金?究竟是真的为投资者利益考虑 , 还是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每卖一只基金 , 理财经理就会有多少提成?银行又会有多少渠道费收入囊中?
中证君向你一一揭秘 。
销售乱象频现
乱象一:
“家里老人本想在银行办理定期存款 , 结果被忽悠买了中等风险的基金 。银行的人和老人说基金稳赚不赔 , 风险越高赚的越多……”一位客户家属愤愤不平地说 。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 。
另一位客户家属告诉中证君 , 家里的老人也在某股份行理财经理推荐下 , 定投了多只中高风险的基金 , 每月定投500元 。“老人不懂什么金融知识 , 不知道银行理财经理是怎么和他说的 , 就这样买了5、6只基金 。”
《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72条明确了金融产品销售和服务提供中卖方机构的适当性义务:“适当性义务是指卖方机构在向金融消费者推介、销售银行理财产品、保险投资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计划、杠杆基金份额、期权及其他场外衍生品等高风险等级金融产品……过程中 , 必须履行的了解客户、了解产品、将适当的产品(或者服务)销售(或者提供)给适合的金融消费者等义务 。”
显然 , 一些银行并没有履行好适当性义务 。
乱象二:
除了“不了解客户” , 没有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合的消费者”外 , 部分银行理财经理甚至“不了解产品” 。
【大爷大妈被忽悠、理财经理一问三不知 银行代销基金乱象调查】中证君在向一些银行网点人士咨询时发现 , 不少银行理财经理在推荐基金时 , 仅详细介绍基金的过往业绩和基金经理名下其他产品的收益率情况 , 对产品的投资方向和风险情况一笔带过 , 甚至常与银行的一些稳健型理财产品类比 。此外 , 对赎买基金会产生的手续费也很少详细说明 。
乱象三:
随意鼓励客户“赎旧买新” 。
前不久 , 光大银行代销某只爆款基金 , 有部分网点理财经理劝说投资者赎回原先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或者老基金来购买新发基金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
乱象四:
买入超100万元基金时 , 普遍可以免除手续费 。不过 , 有基金人士告诉中证君 , 部分理财经理在卖基金时 , 为了手续费会让购买满100万元的投资者分批购入 。“有些客户不懂 , 特意打电话问了公司客服 , 才知道大额买入可以减免手续费 。”他说 。
事实上 , 在一些基金人士看来 , 基金是应该长期持有的资产 。一方面 , 长期持有更易获得正收益;另一方面 , 长期投资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基金在赎回费设计方面 , 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 , 多数基金赎回费率会随着持有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