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候官曹到御史台,北魏的监察体系因何而变化?

公元386年,拓跋跬在众多鲜卑贵族的拥护之下宣布即位为代王,在这同年四月,拓跋跬将国号改为“魏”,北魏王朝的历史也由此开始 。
不过纵使拓跋跬能够成功复国,此时他面临的挑战也不小:
外部北魏周边强敌林立,北有贺兰部、东有匈奴铁弗部等部族,而在太行山以东更是有慕容垂建立的强大的后燕;
而内部其叔父不满拓跋跬的统治,时时刻刻有欲取而代之的野心,从而导致彼时的北魏内部政局极为不稳 。
不过这些困难都没有打击到雄才大略的拓跋跬,其对内任用贤能、励精图治,使农业恢复了生产;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方法依次消灭周边的残敌,为称雄中原做基础 。公元395年,北魏和后燕参合陂之战更是奠定了北魏统一北方的基础 。

从候官曹到御史台,北魏的监察体系因何而变化?

文章插图
随着拓跋跬深入中原腹地,充分认识到了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同时他也意识到要稳固自己的统治根基必须得有北方汉族士人的支持,因而北魏拓跋跬和之前所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一样,仿照中原政权建立起了一套中原王朝的百官系统,同时为了维护官吏的清正廉洁以及国家的稳定,建立起了一套监察系统 。
不过之前我们也有一篇文章讲述过,北魏的监察系统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北魏监察大多是由候官曹所担当,后期随着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才以“御史台”取代了其监察地位,那么这中间有何过程导致北魏的监察体系有着这显著的变化呢?今天我们试着来分析北魏监察制度的变化:
道武帝拓跋跬建立“候官曹”,北魏监察制度正式确立
北魏前期监察职能大多是由多个机构或职官予以执行的,如御史台、内侍长等等,不过这些机构或职官或是恒置不废,或是监察职能较为有限,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并且具有监察职能的就是“候官曹” 。
拓跋跬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清楚的知道要想在逐鹿中原的战斗过程之中取胜,就必须学习与模仿比自己现今很多的汉族文明,故而在公元396年,北魏开国十年之后拓跋跬“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开始针对国家制度进行建设 。
从候官曹到御史台,北魏的监察体系因何而变化?

文章插图
当然,一个国家的各方面建设总是有难度的,纵使拓跋跬堪称雄才大略在实际的建设方面当时的北魏还是遇到了一些不小的难题:
【从候官曹到御史台,北魏的监察体系因何而变化?】首先是此时北魏鲜卑贵族的势力极为强大,全面汉化无异于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全盘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是明显不可能的 。
其次北魏入主中原才刚刚十年,适应能力还很弱,学习与模仿的过程还很短暂,故而要想一蹴而就的学习先进的汉文化也明显是不可能的 。
所以北魏前期的一系列制度明显有着胡汉混杂的特点,监察制度也不例外,道武帝拓跋跬运用“法古纯质”的方法,在汉化的同时又仿效鲜卑族的一些传统来设置官职,“候官”由此设立 。
初,道武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古云鸟之义 。诸曹走使谓之亮鸭,取飞之迅疾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 。自余之官,义皆类此,咸有比况 。
从《魏书.庚业延传》:“候官告岳衣服鲜丽,行止风采,拟仪人君 。太祖时既不豫,多所猜恶,遂诛之 。”再到“文太安四年,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外部州镇,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寺间,以求百官疵失 。”可以明显的看出候官曹的职能等同于御史台,负责弹劾违法、失职之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