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来了!近半数开放次新债基规模萎缩 部分债基或“闪电”清盘

_原题为:“后遗症”来了!
摘要【“后遗症”来了!近半数开放次新债基规模萎缩 部分债基或“闪电”清盘】数据显示 , 截至今年中报 , 排除定开债基 , 今年以来新成立的有可比数据的73只纯债基金中(基金份额合并计算) , 有34只出现规模缩水 , 占比为46.58%;其中有19只规模腰斩 , 占比也高达26.03% 。(中国基金报)
自今年4月底创下本轮债牛高点后 , 近四个多月中债总财富指数下跌3.55% 。在债市低迷的市场环境中 , 债基在新基金发行和存量规模维系上都面临严峻考验 , 近半数次新开放债基规模开始萎缩 , 部分次新债基或出现“闪电”清盘 , 债基逆市成立的“后遗症”正在逐步显现 。
近半数开放次新债基规模萎缩
部分债基或“闪电”清盘
数据显示 , 截至今年中报 , 排除定开债基 , 今年以来新成立的有可比数据的73只纯债基金中(基金份额合并计算) , 有34只出现规模缩水 , 占比为46.58%;其中有19只规模腰斩 , 占比也高达26.03% 。
另外 , 成立于去年12月底的国投瑞银顺悦3个月定开债基也于近日发布公告称 , 该只基金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 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 此时距离该只基金成立时间刚满9个月 。
【“后遗症”来了!近半数开放次新债基规模萎缩 部分债基或“闪电”清盘】针对上述次新债基规模萎缩的现象 ,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 , 债市低迷是部分债券型新基金难以募集、且规模走低的主要原因 , 部分依靠“帮忙资金”成立的次新债基 , 也会因为资金撤资而导致规模锐减 。
华南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 , 在今年股债“跷跷板效应”下 , 投资者的热情聚集在权益类基金上 , 而今年4月底以来债市低迷 , 债市趋势性机会不多 , 导致债券型基金从新基金募集到老基金规模维系都出现困难 。除了部分摊余成本法债基外 , 尤其是针对零售端的债基发行跌至冰点 , 债市调整导致的债基净值下跌也让产品存续规模进一步缩水 。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市场部负责人也向采访人员透露 , 她所在公募的次新债基产品在成立之初以机构客户为主 , 机构客户在面对今年债市波动过程中 , 难免在投资理念和市场判断上发生一定变化 , 因此产生一定赎回 , 导致了公司债券型新基金规模的萎缩 。
也有业内人士向采访人员透露 , “帮忙资金”的撤资也是部分基金规模大降的重要原因 。
北京一位中型基金公司固收基金经理表示 , “这些规模萎缩的新债基绝大多数募集成立就很困难 , 新基金成立规模较小 , 估计有‘帮忙资金’才得以成立 。基金成立后 , 帮忙资金撤资 , 债市又没有太多机会 , 也难以吸引新增资金 , 做大规模的难度就很大 。”
数据显示 , 上述有可比数据的73只纯债开放式新基金中 , 有33只产品成立规模不足3个亿 , 占比为45.21%;更有24只产品募集规模在2亿元-2.1亿元之间 , “擦边成立”的产品平均认购天数还多达41天 , 债券型新基金发行的难度可见一斑 。
超5成次新开放债基收益率告负
应做好产品前瞻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