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明两个朝代的历史剧,不太常见于荧屏?有这样四个原因

在国内近些年电视剧的拍摄历史上,清宫戏随着琼瑶阿姨的一炮打响而成为横店影视城里面的宠儿,之后各种清宫剧一直蛮横霸占着银幕 。
随着清宫剧各种题材被抖搂干净,近年来,以《芈月传》、《长安十二时辰》等其他朝代的剧种也开始走红,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除了明朝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和《大明王朝1566》等优秀剧作,明朝被搬上荧幕的剧本基本上屈指可数,元朝背景的电视剧更是凤毛麟趾 。

为什么元、明两个朝代的历史剧,不太常见于荧屏?有这样四个原因

文章插图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近年来,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等明朝历史小说的热销,作为平常人来讲,相比于枯燥乏味的大部头正史,面对这种被后世人等诙谐解读的历史小说,大家从可阅读性方面也就有更多的选择性,毕竟小说也是基于正史来描述的,大家由此对明朝的历史基本上都有了或浅或深的认识 。
公众对明朝历史认识得越多,对导演的文化水平和历史功底都是不小的考验 。相比于琼瑶笔下的清宫小说而言,编剧和导演只要把符合时代特征的服装和背景放上银幕,就可以靠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拼凑出自己所需要的电视剧剧情 。
在对外的传播过程之中,大家一般也选择比较接受的题材来欣赏,旧时的戏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古代的戏剧讲究脸谱化,善恶分明,能演大白脸的曹丞相在民间有固定的认知范围,一看诸葛亮就是鞠躬尽瘁,一看曹操就是奸臣 。但是同样是奸臣的李林甫,一般的人还真不认识这个家伙 。
在筹拍元、明时期的电视剧的过程中,我想编剧应该也会遭遇到类似的问题,大部分人物民间知名度不高,再加上电视剧、电影的表现形式更接近于生活,太过于脸谱化的东西早已落后于时代,为观众诟病,所以历史类的电视剧就很难拍 。
为什么元、明两个朝代的历史剧,不太常见于荧屏?有这样四个原因

文章插图
大部分老百姓也不会深究明朝诸如商辂,徐阶,李东阳等到底有多少政绩,导致明孝宗和明武宗这对父子差异这么大的到底是什么原因 。导演能拍的也就是几个知名人物,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我本淮左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的和尚乞丐皇帝朱元璋,再加上一个明成祖朱棣 。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本身所带有的独特气质和经历再加上自带野史标签,才使得自己有很大的可挖掘能力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除了嘉靖这个被海瑞评价为嘉靖嘉靖、家家穷得干干净净的极品皇帝之外,平心而论,严嵩在民间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至少大家都有不少人都知道严嵩是个大奸臣级别的人物 。
为什么元、明两个朝代的历史剧,不太常见于荧屏?有这样四个原因

文章插图
但是对于同样是一丘之貉的严嵩亲儿子严世藩同志,除了后来的王世贞因为和他的矛盾在金瓶梅上以严世藩作为原型写的西门庆之外,又有几个人知道严世藩自己号称是当时三个最聪明的人?这位因为意外瞎掉了一只眼睛的独眼龙严公子,凭借当世无双的揣测人心的才华,除了疑似做了金瓶梅的背景帝,他基本上在百姓心中也还是默默无名 。
明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估计稍微有点知名度的就是末代吊死的崇祯皇帝了 。《大明劫》固然拍得比较用心,但它的惨淡票房又使得追求电视剧收视率和电影票房的导演和投资商们不寒而栗,从风险角度考虑,当然没人愿意碰这种既考验导演的历史能力,又容易吃力不讨好的题材了 。
为什么元、明两个朝代的历史剧,不太常见于荧屏?有这样四个原因

文章插图
这也不能怪老百姓,你看着堂堂的汉家江山被异族铁骑踏破,好好的冠裳被勒令从胡,扎起代表屈辱近代史的大辫子,很难产生愉快的观赏欲 。看电视剧也好,看电影也罢,说破大天儿也是为了找找轻松和乐子,你让观众工作累了一天,晚上回家还得看个古装剧去忧国忧民,并不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