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饭桌上每顿都有肉干,为何会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孔子出生的年代,周礼已日渐崩坏 。为了让更多的寒门子弟获取知识,孔子于而立之年创办了第一座私人性质的学堂,广收门徒 。一时间,学堂门庭若市,孔子誉满乡里,成为受到乡邻敬仰的名师 。

孔子饭桌上每顿都有肉干,为何会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文章插图
东周时期,诸侯割据中原,高高在上的国君尚不能自保,黎民苍生更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生存的第一要素就是饱暖,对于生活在乱世之中的老百姓来说,填饱肚子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当时,肉是一种弥足珍贵的食物 。
孔子招收门徒,学费便是“束修”,即肉干 。孔子的门生数不胜数,每年孔子能得到的“束修”足够其吃穿用度 。在那个年代,物质资源极其匮乏,普通老百姓能吃到粗茶淡饭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孔子的生活标准不可谓不高 。
孔子饭桌上每顿都有肉干,为何会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文章插图
既然孔子的门生遍布各地,孔夫子的饭桌上每顿都有肉干,那为什么会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呢?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来到齐国后,遇到了一个名叫舜的乐师,在听到了乐师表演的“韶”(一种音乐形势后),三月不知肉味 。由此可见,孔夫子并非失去了嗅觉和味觉,也不是连续三个月吃不到肉 。在听到舜美妙的乐声后,孔子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上升到无欲无求的境界中 。
孔子饭桌上每顿都有肉干,为何会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文章插图
那么,孔子在这个思想境界中停留了多久呢?
足足三个月,孔子都沉浸在“韶”音所带来的余味中,无法自拔 。这种感觉,有点像是现代人听到了绝妙的旋律,心中浮想联翩 。显然,孔子停留在这种“精神高潮”里的时间很长 。在此期间,孔子的心境是安宁的,甜美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衡与宽慰 。这种精神状态,就像是我们沉浸在某项事物中,茶饭不思 。由此,孔子才会发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慨 。
显然,在那个礼乐崩坏的年代,很少有人有如此之高的音乐素养 。除了这个掌故之外,孔子向苌弘请教音律时,也曾沉迷在音律中无法自拔 。后人在评论孔子这段佳话时,往往会用到成语“尽善尽美” 。虽说很多人都知道“三月不知肉味”的掌故出自孔子,但很少有人知道“尽善尽美”一词也曾是孔子专属的形容词 。
孔子饭桌上每顿都有肉干,为何会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文章插图
《战国策》中甘罗称项橐七岁时便成为了孔子的老师,语焉不详,为现代人留下太多遐想的空间 。相传,项橐与孔子曾就“车”与“城”展开辩论,这场辩论的结果,竟是项橐胜出 。此外,项橐与孔子还进行过“落数之辩”、“沉浮之辩”,这两场辩论均以孔子落败告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项橐生于公元前494年的莒国,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当年的莒国就是如今的山东日照 。关于项橐的出身,史学界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说为项橐的祖上为姬叔度,姬叔度的封地在项,所以其后人便以项氏自居,姬叔度的后人项超就是项橐的父亲,根据这种说法来看,项橐的出身非常显赫,是一个贵族子弟 。
另一种说法则是项橐的父母都是普通老百姓,他的母亲在上山打柴时生下一子,于是便给孩子取名为“橐” 。
不过,不论哪种说法都缺乏证据,所以我们仍无法确认项橐真正的身份,所以关于项橐的一切都是个谜 。
孔子饭桌上每顿都有肉干,为何会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文章插图
为什么项橐如此聪明,连当时的大思想家孔子都无法辩过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