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常 产 褥( 二 )


    当胎盘娩出,产妇便进入以自身乳汁哺育婴儿的哺乳期 。哺乳有利于生殖器官及有关器官组织更快得以恢复 。近年我国大力提倡母婴同室及母乳喂养,对母儿均有益处 。初乳是指产后7日内分泌的乳汁,因含β-胡萝卜素,呈淡黄色,含较多有形物质,故质稠,产后3日内乳房中乳汁尚未充盈之前,每次哺乳可吸出初乳2-20ml 。初乳中含蛋白质较成熟乳多,尤其是分泌型IgA 。脂肪和乳糖含量较成熟乳少,极易消化,是新生儿早期理想的天然食物 。产后7-14日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渐增多 。产后14日以后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呈白色,蛋白质约占2%-3%,脂肪约占4%,糖类约占8%-9%,无机盐约占0.4%-0.5%,还有维生素等 。初乳及成熟乳均含有大量免疫抗体,故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患肠道感染者甚少 。由于多数药物可经母血渗入乳汁中,故产妇于哺乳期用药时,应考虑药物对新生儿有无不良影响 。
三、血液及循环系统的变化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于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 。但在产后最初3日内,由于子宫缩复,子宫胎盘血循环不复存在,大量血液从子宫涌入体循环,加之妊娠期过多组织间液回吸收,使血容量增加15%-25% 。产褥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面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量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于产后2-3周内降至正常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值逐渐增多 。白细胞总数于产褥早期仍较高,可达2Ox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稍减少 。血小板数增多 。红细胞沉降率于产后3-4周降至正常 。四、消化系统的变化
    产后1-2日内常感口渴,喜进流食或半流食,但食欲不佳,以后逐渐好转 。胃液中盐酸分泌减少,约需1-2周恢复 。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力减弱,约需2周恢复 。产褥期间卧床时间长,缺少运动,腹肌及盆底肌松弛,加之肠蠕动减弱,容易便秘 。五、泌尿系统的变化
    体内于妊娠期潴留的多量水分主要经肾排出,故产后最初数日尿量增多 。妊娠期发生的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约需4周恢复正常 。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致使粘膜水肿、充血及肌张力降低,以及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原因,容易发生尿潴留 。六、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腺垂体、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于妊娠期发生一系列内分泌改变,于产褥期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 。分娩后,雌激素及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至产后1周时已降至未孕时水平 。胎盘生乳素于产后6小时已不能测出 。垂体催乳激素因人而异,哺乳产妇于产后数日降至60μg/L,吸吮乳汁时此值增高;不哺乳产妇则降至20μg/L 。不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 。哺乳产妇的月经复潮延迟,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 。产后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来潮前多有排卵,故哺乳产妇未见月经来潮却有受孕的可能 。
七、腹壁的变化    妊娠期出现的下腹正中线色素沉着,在产褥期逐渐消退 。初产妇腹壁紫红色妊娠纹变成银白色妊娠纹 。腹壁皮肤受妊娠子宫增大的影响,部分弹力纤维断裂,腹直肌呈不同程度分离,于产后腹壁明显松弛,腹壁紧张度需在产后6-8周恢复 。返回页首第二节产褥期临床表现    1.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产后的体温多数在正常范围内 。若产程延长致过度疲劳时,体温可在产后最初24小时内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 。不哺乳者于产后3-4日因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也可发热,体温达38.5℃,一般仅持续数小时,最多不超过12小时,体温即下降,不属病态 。产后的脉搏略缓慢,每分钟约为60-70次,与子宫胎盘循环停止及卧床休息等因素有关,约于产后1周恢复正常,不属病态 。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变为胸腹式呼吸,使呼吸深慢,每分钟14-16次 。血压于产褥期平稳,变化不大 。妊高征产妇的血压于产后降低明显 。